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六篇

说课稿2.1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模板六篇

说课稿 篇1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局部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偏重写实;后半局部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同学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同学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同学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一、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指名读,引导同学说说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估计同学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引导同学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要求,在同学充沛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文中比较长的句子,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的字词。(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理解词语。)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并且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从而引导同学理清文本条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组织质疑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同学提出课文中有哪些不懂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同学情况协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复习认读。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组织描红,巡视指导。

五、安排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主要分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同学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演示简笔画,加深了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当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点拨,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身手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使同学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顺势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坚持着葱茏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同学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坚持,先读好这四个关键词,再读好这个句子,循序渐进。为了理解弹性反弹等词语,我将用钢皮尺作演示,使同学更地理解雪松的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的特点。接着,我会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让同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些词最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从而使同学理解: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接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胜利;反复地弹:雪松百折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等内涵,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因为有了理解作依托,同学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当同学对雪松的百折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我预设了一个小小的争辩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争辩的方式协助同学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战略。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这一奇特的景观给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的时候,我重点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说的话,和最后一小节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同学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布置同学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在这一课时教学这两个句子的时候,我让同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同学可能会交流出: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身没有考好试,好好调整自身的心态,准备在其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果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个口头作业:

1、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而是。

4、雪松弯曲一下,不是,而是。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总结文本,拓展练习

在小结时,我将特别强调正面抗争的重要,要同学懂得,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弯曲一下,而是正面抗争,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接受,去主动挑战,但当困难已经大到你无法接受的地步的时候,就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至此,我要求同学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安排作业课后延伸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优秀:《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观察一奇特的自然,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4、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重点描写了 蚕的四次蜕皮过程,而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 也有利于学生朗读和背诵。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春的生机和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5 个字只识不写。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综合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了解文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春蚕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春蚕的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课的难点:针对课文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蚕的认识,因此了解蚕的一生变化生长过程也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解题。 出示图片,认读“蚕”。读准音。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蚕的了解。 【课前预习曾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蚕的资料,向家人了解有关的蚕的知识。】

蚕的本领可大了,蚕会吐丝。(联想《三字经》中所学: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出示 “丝绸、蚕丝被”的图片。吐出来的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现在还有了蚕丝被。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养蚕史了,丝绸传到西方以后,外国人更认为蚕是神奇的“天虫”。 (强调上面是天字,避免学生写成“夭”) 指导写字:撇捺舒展,上下对正。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出示“蚕卵、蚕床、蚕山”等词语。你能读准 音吗?看图理解“蚕山”。

【 “蚕”的音、形都是教学重点,在此处随课题识字,一读,提示字音,二读,巩固了读音,三读, 放进词语里加深印象并丰富了词汇,解决了词语理解的难点。一环多效。】

作者可喜欢蚕了,亲切地称它为“蚕姑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指导看图。

(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逐段课文。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卵、桑、床、娘”等生字读音,读准“衣裳、姑娘、床上、吐出以及丝儿”等词语。(平舌音、翘舌音、三拼音节、前鼻音、后鼻音、边音、轻声词语)

(3)指导看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三)精读课文,细读指导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用动画导入第一节,采用过渡性语言: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2—5小节)

本课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其余各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给予指导。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的方法如下: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 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

(2) 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找出相同与不同。

生长过程的相同:

我主要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春蚕的变化,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板书:吃——睡——脱——醒——变)

【学生圈画动词的方法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从相同的语句中提炼关键词,教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抓关键词。】

形态的不同: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发亮

不同的语句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地方呢?提炼出四个“又……又……”(板书)你能给这四个词语 排序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拥有了个性阅读,同时相互启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 进行了智慧的碰撞。】

(3)重点理解“就”“又”

比较句子,出示:

A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B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指名读句子,找出不同。 想一想,就和又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用“又”是因为“睡”这个动作是重复发生的。)

(4)齐读课文2—5自然段。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课文中说蚕的几次生长变化,分别用“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连续的、反复的词句来表现人们对“蚕姑娘”的喜爱和对“蚕姑娘”的长大、变化而感到喜悦、兴奋的感情。因此在朗读“醒了,醒了”要用激动的语气,朗读“成了,成了”时要用喜悦的语气,而朗读“变了,变了”时要用惊奇的语气。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5)小结:

仅仅二十多天, 蚕姑娘就睡了四次, 变了四次。 这样的变化可真 (神奇、 奇妙、 奇特、 美妙、 有趣 ) 。 填空:( )的变化。

(6)看提示背诵第2——5自然段。

2—3 又( )又( )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

4—5 又( )又( )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二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最后两小节是,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播放录象,说说蚕眠后蚕要做什么了?“蚕山”是怎样的?“盖新房”是指什么?并通过实物“茧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最后一小节。通过朗读,懂得茧子开窗,最后贴出三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蚕的生长过程由蚕姑娘变成蛾姑娘,而蛾姑娘产子后又能孵出蚕姑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总结课文,复习巩固

教师出示提示性的句子:从( )里钻出来的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 )结( ),最后( )开了窗,飞出了( )姑娘。 让学生结合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五)生字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在教学生字时把9个生字进行分类,重点指导学生“换、桑”的书写,了解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左窄右宽,而“桑”字的书写特点上小下大,注意上面又字的变形。第二课时完成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自学生字表、笔顺表,学生自说注意点,教师重点板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板书设计

2蚕姑娘

蚕:卵→ 茧 → 蛾

睡了四次吃-- 睡-- 脱 -- 醒 -- 变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本课主要采用“文字式”板书。设计分三步完成:预先写好课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再随着课文学习补充完整板书。板书简洁明了,说明了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归纳了课文知识要点,破解了难点,揭示了主题教学思想,并能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布置

1、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

春天到了,桃花开放了。

2、积累“又…又…”的词语和ABB式词语。

3、课外时间活动:

指导学生课外饲养春蚕或参观养蚕户,观察春蚕生长过程。

说课稿 篇3

让同学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建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规范,把尝试教学法充沛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假如采取同学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同学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同学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依照同学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同学都得到锻炼。

教学《妈妈的爱》这课时,同学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沛发表自身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建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同学"知缺乏,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同学走,同学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同学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议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同学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身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同学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同学面对的是自身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同学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同学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同学继续学习的兴趣。

《妈妈的爱》一课同学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同学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局部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妈妈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同学自身弄懂。大局部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同学自身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同学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妈妈的爱》这一课,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小朋友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

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身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同学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同学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掌握住时机,扩展同学思维,锻炼同学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妈妈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同学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身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衣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需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同学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同学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同学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同学理解了妈妈对小朋友的无私之爱后, 给同学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同学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自身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同学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规范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同学自主能力,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神奇的科技世界”而选编的。课文以“我”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网络的用处,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讲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

三、讲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谈话激趣。

1、 游戏:IQ无限。老师提示四个词语,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提示一:信息 提示二:纱窗 提示三:捕鱼 提示四:蜘蛛。(答案:网)

2、 说起“网”,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网络的了解?(生各自交流)

3、 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

2、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听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2)“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做些批注。

(3)读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与“我”的活动有关的语句。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做了什么

看到什么

心情

感受

浏览页面

访问网站

发送电子邮件

3、全班交流。

4、学习用“有…… ,有…… ,有…… ,还有…… ”说句子。

5、分角色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同学们感悟得多好,今天,我们读懂了课文,感悟了网络的神奇,马上咱们就要跟着小作者下“信息高速路”了,你心情如何?请你从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一个词语来说明。(恋恋不舍)

2、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带领学生跨上信息高速路。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电视屏幕显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网,带学生到网上转一圈,让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2.看后谈感受。

(七)结课。

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但也要注意要健康上网哦!

(八)作业超市。

1、把你知道的网络的用途一条条地写下来,有条件的同学,可

以把你写的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2、写一篇《上网安全须知》或设想未来的网络生活的文章。

五、说板书设计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了解周围世界

跨上信息高速路==进入电脑网络 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神奇

网上购物、拍卖等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三亚落日》这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学情分析: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前,在前几册中也有相应主题的单元,如:

有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热爱祖国”、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以前各个单元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写”“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设计

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一、谈话导入(用时3分钟)

我以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入,初步让学生感知日出给人带来美好、向上的`感觉。那日落的景象如何?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明确写的是“三亚”这个地方的“日落”。

二、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分自然段朗读的同时相机正音,读准多音字“悄”qiǎo。然后指导学生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落日景象?”来理清课文条理。

三、精读感悟(用时20分钟)

通过引读“在三亚看落日”,作者觉得“真有诗意”激发学生的神往之情。

同时,引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精读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三亚浓郁的热带风光,我先让学生观赏三亚风光录像,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等景物来领略三亚的热带风情。由“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这句话自然过渡到(第3-5自然段)的学习。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如何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领悟体会落日的美景,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设计意图】引导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三亚落日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 组织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找到中心句,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基调有所了解,为品读重点段落奠定基础。

3、品味语句,想象体悟。

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重要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象,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等词语来进行指导,体会三亚的自然风光之情。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悟、体会予以内化,自然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美,想象画面美,读出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7)

学完课文,进行 “拓展延伸”。

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写字指导,养成习惯(5分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容忽视。给本课的10个生字根据结构分类。重点分析“溢”“敛”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然后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

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掌握书写规律,做到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从而有效地提写字质量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外延伸(课下完成)

推荐学生对比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及主题丛书《壮丽山河》中相关篇目。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整数是单位“1”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一次质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方法,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

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线段,两分米长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出发点和矛盾产生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

课件

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一半。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1”表示其中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剩下那一份是这个月饼1/2吗?明白平均分成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表象,建构1/2 意义,使学生对数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1/2,你还能折出它们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几分之一,对分数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个数是无限;同一个物体,平均分份数越多,得到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画√,不正确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小故事:三个同样大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后选取图中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逐步认识和理解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一份

二分之一 ―― …………平均分

2 …………平均分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