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2.61W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8号选手,我来自#高级中学,我的名字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的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在第3单元介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第四单元介绍世界近代科技成就,本课主要介绍了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科技古代辉煌、近代落后、现代又取得很大成就这一重要历程,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从核研究、航空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后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过程中,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外知识的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情感与价值态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悟老一辈科学家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2)、难点:根据本课涉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间点多,以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为: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二、教法

学情分析:我们说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初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并且高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

《新课导入》

从时事热点导入, 以问题为什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第一子目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出示相应材料,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出建国初期我国全力发展科技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环节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采用列表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的方法,掌握基础和重点知识。设计表格还能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时间序的观念。

环节三, 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出示相应史料,探究,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 20世纪70年代,仍然是在这块文明广阔的土地上,爆发了另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过度到第二子目的学习,这一子目,先由教师简要介绍杂交水稻的一个研究过程,在以材料引导学生得出袁隆平以及其杂交水稻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最后一子目的学习,同样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采用列表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共同完成本课最后一个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的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1、内容: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

2、教材分析:广东音乐又称粤曲,是广受人们喜欢的民间乐种之一。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己有百余年 的发展历史。它以人们熟知的粤曲小调为素材,内容多为生活中的情景,自然中的山川,河流、 其结构短小,曲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课欣赏的《赛龙夺锦》就取材于五月端午的赛龙舟。大家都知道在广东端午节的赛龙舟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特色性的活动,它紧张、激烈的竞赛场面常常令人激动不已历历在目。而在我们的家乡顺德不但民间龙舟赛开展得如火如荼,顺 德龙舟队还冲出了亚洲夺得了世界龙舟赛的冠军。成为了家乡人民的自豪与骄傲。《赛龙夺锦 》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广东音乐。全曲长4分51秒,描写了赛龙舟前的紧张准备——赛龙舟时的你追我赶,团结进取——胜利后的欢腾喜悦,形象的描绘出了五月端午广东民间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3、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知道乐曲表现了五月端午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的自豪感、成就感、及团队精神,感受广东音乐之美,增进对可爱家乡顺德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a、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b、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情感,培养其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5、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6、教学方法:欣赏、倾听

7、教学过程

A:记忆共鸣导课

演示龙的图片,问学生,每年端午节时有一个什么活动与龙有关。(赛龙舟)。再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以往看到的,听到的赛龙舟。从而引出主题——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一开始就使他们充当了主要角色,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利用他们熟悉的赛龙舟在心中引起强 烈的共鸣,挖掘他们的生活记忆,产生通感,并在七嘴八舌中说出:

a. 赛龙舟时队员由大鼓来指挥。当队员听到有力的节奏,就用力划船,奋力前进。

b. 赛龙舟用的是龙船,当时的场面热闹、欢腾。从而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场,引起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抓住了教学的本质。

B:利用通感,指导学生聆听音乐教师告诉学生赛龙舟开始了你们听:(全曲欣赏一次)然后请学生自由说出听后的感觉:非常热闹,有很多人,鼓声振天,许多龙船在比赛??教师配以图片充分肯定学生的分析,听辨和想象。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感性体验,由所听引出所想, 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发散性思维,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个积极参与,踊跃表现的心理场,提高了继续欣赏音乐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C:分段欣赏,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⑴结合课件请学生听赏引子与第一段,先听引子然后问: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大鼓发出声音表示比赛就要开始了,鼓声响亮有力。并一起来模仿(学生一边模唱,一边做打鼓的动作)2 1 3 5|6- - -|2 6 4 3|5- - -|咚------||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引子和第一段,让学生说出:①这一段鼓声速度较慢,但很有节奏,就像平时踏步的口令:1、2、1,当龙舟队员听到有节奏的鼓声后就会有节奏的用力划船,然后请学生再感受一下在江面上飞驶的龙舟。大家一边唱一边模仿划龙舟和打鼓的动作0·3 5·3 5·3 5 6 2 3|5- - -|??。 这一步骤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曲调,形象理解了第一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了解了音乐元素的变化对音乐形象的直接影响,并形象的记忆了音乐,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情感,使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水到渠成。

⑵教师问比赛开始后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a.龙舟在开始时行驶速度如何?

b.它们距离怎样?

c.音乐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听音乐)听后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说出:a.有一只龙舟队员很团结,划到前面了,后面的龙舟不甘落后用力往前追。b.如果队员不团结龙舟就不能行驶,所以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第一。

同时感受到这段音乐节奏与原来的相比给我们带来了流畅,明快的感觉,表现出竞赛者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精神,并让学生复听一次且边唱边做动作:1 2 3 5 3 5 1 2 |1 2 1 2 3 5 3 5??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气氛越来越紧张,

7 6 4 3 |5— — — |唱到这表示有一队胜利了,比赛告一段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先从感观上充分刺激了学生,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凸现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让学生在自然理解音乐的同时通过再造想象表现音乐,在感受乐曲的 同时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思赏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才能胜利”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⑶请学生设想一下获胜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情景如何,让学生听赏思考第三段,体会音乐元素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胜利了,大家高兴极了节奏更明快,流畅。曲调也热情、高涨,并请学生设计一个胜利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动。这一环节更加深入贯彻了本课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通感,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

D:听辨音乐,记忆广东音乐的独特风韵。

教师引语:我看了刚才的赛龙舟想到了我们顺德的龙舟队,他不但飞驰江河,还美名远播,并且获得世界龙舟赛的冠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接着听赏4首乐曲片段。

8、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优美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其实我们广东还有许多优秀的曲目,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巧妙地记忆了广东音乐优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深刻记忆了《赛龙夺锦》的主旋律、在动、 静结合中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欣赏广东音乐的强烈兴趣。

说课稿 篇3

投资理财的选择政治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投资理财的选择》。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我指导。

一、说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我构造了“发现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元素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即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二、说对教材的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经过上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企业是现代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场所。众所周知,企业的设立,经营和发展需要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涉及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是融资;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则是投资理财。融资与投资理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融资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现代家庭一般都会有一些投资理财行为,学生对此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因此,本课教材从融资的另一面———投资理财入手,向学生介绍有关个人投资理财的方式和做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等常见的理财手段,增强学生经济意识。因此这一课是第二单元的落脚点和归宿,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确立依据: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制定具体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基础知识;

②能力目标:比较四种投资方式的异同的分析能力和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理财观念。

3、教学重点:掌握四种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同学们通过获得基础知识,把课堂还给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教学难点:区分股票与债券的基本特征和不同。

确立依据:高一的学生对股票和债券的了解较少,二者不易区别,所以将其设计为难点。

三、说方法与手段

1、教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第一步:发现生活———————即生活链接,发现问题

第二步:感受生活—————即讨论探究,建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步:参与生活—————即学会运用,能力提升,情感升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着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讲授法等。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立足生活,构筑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陶冶。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用真实的情节展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切入并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做到会探究,想方设法去探究。通过步步落实,使学生总结出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发现生活,从生活中来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材料:我家住辽宁盘锦,是五口之家,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一个五岁小孩,现有住房,汽车。最近我们盘山老区改造动迁,我家有一处老房动迁,给了10万元。我和老公商量,把这些钱拿出来,去投资增值。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大家帮我出出主意,我投资什么好呢?

设计意图:按照新课程的三贴近原则,从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过渡:大家知道的投资方式还真不少,在这些投资方式当中,我们重点学习在我们生活中老百姓经常用的几种投资方式,而且我也想在这四方面有些想法。(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现生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即感受和体验生活,即讨论探究,建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进行

教学过程:

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帮我看储蓄存款,一组帮我看股票,一组帮我看债券,一组帮我看保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四种投资方式的学习兴趣,并分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的习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1、关于存款储蓄设计如下问题:

①存款储蓄我们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存款储蓄的形式分几种?

②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到哪去储蓄?

③商业银行的业务是什么?

④存款储蓄是否有风险?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活期和定期储蓄的特点,接着提出我想进行一部分储蓄应到哪里去存款,进而带出第二个问题,有关储蓄机构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商业银行,进而带出商业银行的业务除了办理存款之外还办理哪些业务?进而带出银行的利润、利息、利率的相关知识。最后提出存款储蓄是否有风险。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存款储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存款贬值和定期提前支取损失利息的风险。但总的来说,它方便,安全,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投资。

设计意图:把本就简单的知识更加简单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让知识通俗易懂,在合作交流中把存款储蓄的知识系统化,明朗化。

过渡:除了存款,我还想买点股票,但又怕赔了,大家对股票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2、关于股票设计如下问题:①股票是谁发行的?

②股票怎么会赚钱呢?

③听说股票有风险,它的风险又在哪里呢?

通过第一个提问,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能上市交易,在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那它怎么会赚钱呢,进而带出第二个问题,也进一步探究出股票投资有很大的风险,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购买股票一定要注意其风险性,有经验的可多买点,没有经验的要慎重投资。

设计意图:股票的知识相对来说较难,同学们对其实质了解较少,所以通过设计精细的问题,把股票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带出来,使难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不枯燥。

过渡:听说债券也能赚钱,我也想买点。

3、关于债券设计如下问题:

①债券有几种?

②购买债券买哪个好呢?

③投资债券我们要考虑哪两个因素呢?

④我是股票多买些还是债券多买一些?

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债券的种类及发行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三种债券如果要的话,买哪个好呢?和学生探究三种债券的特点,进而提出第三个问,得出我们投资债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即安全性和收益性。(多媒体展示安全性与收益的排比图)。通过对比进而和学生联系刚才学习的股票的知识,提出第四个问,我是多买些股票还是多买些债券?从风险与收益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股票

与债券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探究与剖析,以及用表格直观地对债券、股票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比较顺利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我十分注意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在这里注意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合理,我要适时的进行指导点拨,认识有误的地方做好充足准备,让课堂有所生成,如果对股票和债券不能准确认识,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过渡:有同事也向我建议,让我再买些保险。他和我讲,前不久家里被盗了,正当他着急上火的时候,他想起了他曾经买过财产保险,他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经过调查核实后,给予了他赔偿,使这位老师的损失减少了一大半。那大家对于保险又了解多少呢?

4、关于保险设计如下问题:

①保险有几种?

②买商业保险有什么好处?

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了解保险的种类,以及订立保险合同要坚持哪些原则,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有什么样的好处,使同学们对保险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保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且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符合新课程理念。

小结:有一个理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是分散风险,这也是趋利避害的手段。他充分地告诉我们,在投资理财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安全性、收益性。而且要从个人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设计意图:只所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小结,是让学生在学完四种投资方式之后,在理性层面有一个提升,即培养他们归纳概括的能力,也使学生树立了全局意识,对四种投资方式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准确判断的能力。

过渡:经过第二步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了同学们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些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学的第三步,即参与生活,学会运用,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三)参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

设计探究:通过学习,我发现每一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和我老公在投资上讨论了一番,可我俩的意见不统一,结果形成了两种投资方案,我想请大家点评一下。(多媒体展示两种方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所以本着这一理念,我将本课在生活中生成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这也符合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带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促进知识的生成,即复习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不做硬性评价,哪一种观点对,哪一种观点不对,给学生以开放的回答,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即可。

作业: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帮父母设计一份投资理财的方案。

设计意图: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作业作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而应注意结合实际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开放式作业为媒介,拓宽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使每一次作业对学生都是一次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回顾:

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本着新课程中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生活逻辑为主轴,以“发现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做到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和最后回到生活中去为主线,体现了认识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生活经验,避免了政治课一言堂、满堂灌,枯燥无味,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能被学生接受。

板书设计: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1存款储蓄2股票3债券4保险

结束语:叶澜教授曾说过:一堂新基础教育的好课起码要达到:有意义,学生来课堂之前和之后是不是有了变化;有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事情干,整个课堂是充实的;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能力的投入;常态性,平平常常,实实在在。这是我想要追求的境界。但我深知我还离他实在太远太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努力探究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引领、教学流程等四大方面来说。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2章、3章、5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和输血原则。

能力目标:

能区别三种血管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巩固旧知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1、课的导入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一起复习了《人体的营养和呼吸》,那么人体摄入的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最终是为谁提供的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到达组织和细胞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共同参与到本课中来。

2、知识重现。

引导学生首先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

(一)、独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以知识网络框架的形式,快速的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并识记。

给学生独立梳理知识的时间,不做任何回答,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强化,并以知识框架的形式梳理知识点。

(二)、对学

小对子互相交流,查缺补漏。交流时要认真,你认为哪些知识比较难记。(并找学生代表上台讲解疑难点)

通过小对子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一帮一互助学习热情,互相查缺补漏知识点并解决疑难点。

(三)、自我检测(略)

通过检测试题,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群学

巩固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掌握的知识合作完成大屏幕中给出的生活案例)并找学生代表展示。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五)、拓展提升

要求:

1、请各小组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本章知识, 至少再创编三道小题,并做好答案。

2、在展示时,要说清问题是依据哪一部分确定的?请哪位同学来回答?

通过拓展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创编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带领学生课堂小结,在心脏提供的动力下,血液在血管和心脏中永不停息的循环流动着,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送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了细胞产生的废物,从而实验了物质的循环。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聆听歌曲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视唱简谱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我用合唱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练习 ,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视唱歌谱,为了能唱准旋律,我特意用音节韵律操来练习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解读歌词, 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模唱歌曲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三)课堂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结尾用视频、分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赏,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及同仁们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表达读 说 写 评↓↓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 要 特 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a、什么是“窃窃私语”?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b、出示填空练习。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随机点评: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鼓励多种表达: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2)仿写一段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为学生打开更多现实生活世界的窗户,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附: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黑中有亮(黑暗—光点) 动物 各有各的 植物 多彩多样静中有声(宁静—窃窃私语) 矿物 多种多样(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春 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北方春风的豪迈、雄健、刚劲、粗犷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敬意。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

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 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对比阅读教学法:与江南的春风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方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导语以悬念激发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求欲望。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

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堂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课文内容,在吟读中有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勾、画、圈、点、吟诵、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议一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

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方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答案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明确,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四)、比一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深刻的理解,北师大教材及本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所以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同时为进行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画扇面》。我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与解读,拟定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画扇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以学生熟知的扇子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扇面工艺美术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欣赏,制作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知识,掌握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以前面两个学段中学习的水墨绘画方法为基础所进行的综合运用。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扇面艺术形式作品——扇面画创作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对以前学段中水墨画知识分类学习的延续性总结。

2.学情分析:

水墨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以前几个学段中对以下几个课题《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画山水画》《画水墨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国画方面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布局的方法,并能够创作一些简单的中国画作品。设计这一课题就是让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段中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扇面画工艺设计教学活动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创作完整的国画作品。感悟国画的魅力和扇面艺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价值。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技法与特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按照绘画——诗文——书法——铃印的顺序完成扇面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绘画与诗文、书法、印章和谐统一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对扇面画的表现形式,绘画题材、作用的了解。

2、掌握完成扇面画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文、书法、绘画、印章有机地组合在扇面这一载体上。

根据教学需要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扇面画的扇子和独幅的扇面画作品(圆形,芭蕉形、折叠形)及图片资料,教师自制的扇面作品。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学生搜集的各种扇子,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

三、说教学流程

为能够使学生在视、听、说、做、思等学习行为的环节中能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既:激趣导入,启发思考——欣赏作品,理解知识——学习技能,创作体验——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一)激趣导入,启发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本课开始的导入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景。老师手持一把折扇,潇洒甩开扇子。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吟诵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老师用颇具情趣的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跟着老师朗诵古诗。让一位学生到前台体验一下持扇吟诗的感受。这时提出问题:思考手中没有扇子吟诗和持有扇子吟诗会有什么不同?说说扇子此时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思考总结出扇子不仅仅是纳凉工具,而且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艺术作品。老师展示手中的扇子,让学生观察这把扇子与普通的扇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欣赏扇子上的绘画作品,导入本课课题。

(二)欣赏作品,理解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扇面作品,了解有关扇面文化发展的知识,扇面的各种形式和体会扇面的实用价值与工艺装饰的艺术价值。

先让学生思考:在哪些情景中见过执扇人物形象,分析扇子在不同形象人物手中起的作用?见过哪些用扇子形状做的装饰物品?电影电视,古代绘画,舞蹈表演,休闲娱乐,居室装饰,挂饰图案……课件展示不同情景中持扇人物的形象和扇面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现象。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扇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和对烘托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作用。总结:基本功能—纳凉,附加功能—装饰。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形式的扇子?介绍扇子的分类(从样式和材质方面的不同分类)和扇面画形式的分类(团扇和折扇)。

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往往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又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课件展示:《洛神赋》顾恺之 (东晋)、《簪花仕女图》周昉(唐)、《瑶宫秋扇图》任熊(清)三幅图讲述我国扇文化的渊源。讲述《题扇桥》的故事。提问:为什么开始扇子卖不出去,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却能高价买出?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书法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此设计是为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扇面画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学习技能,创作体验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分析作品的构图布局的方式。分析课本上的作品《樱桃与小鸡》(唐云),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所见,充满生活情趣。运用墨色和红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构图与题款根据扇面的形状进行取势安排成弧线形。画面布局两端紧密,中间疏松。有疏有密,变化而统一,活泼而均衡。经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了扇面构图布局的知识。展示几个扇面作品让学生自由分析,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我通过演示扇面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易于掌握基本的创作步骤和方法。1.折纸剪裁。做出扇面的形状。2.构图布局。对画面结构作精心安排。3.落墨绘制。画出画面中的形象。4.题款盖章。根据扇面的形式选择题款方式:(依斜线写或依曲线写),加盖名章,完成作品。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

学生创作实践时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欣赏作品在已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己动手作画做到学有所得。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一次扇面艺术作品展示和捐赠会,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和用艺术作品美化生活和帮助别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张贴到展板上,作介绍和推介。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选出自己喜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课件展示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和那里的孩子,建议大家捐赠自己的作品装饰美化他们的大家庭的环境。对捐赠的同学颁发捐赠纪念证书。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去帮助别人。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课题,主要知识点,示范作品。要求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画扇面

基本功能——扇风纳凉

附加功能——工艺装饰

制作步骤: 1.折纸剪裁。

2.构图布局。

3.落墨绘制。

4.题款盖章。

扇子分类:材质: 纸扇 羽毛扇

木扇 芭蕉扇等

形式: 折扇 团扇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注重兴趣培养。不仅关注课程的人文性,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扇面文化知识。而且关注学生表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扇面的知识和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了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教师的示范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绘画的表现技巧。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作品。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