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精选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2.55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现在我以《信息技术,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活”起来》为题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木兰从军》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写而成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尚不完善,对历史故事发生背景了解甚少,缺少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素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扎实语文基本功为前提,找准信息技术与文本教学的最佳整合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料,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略)并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略)。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信息技术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①字词复习;②抓住关键词语“理应”,理解词义,设置核心问题:“木兰应不应该去从军?”激发阅读兴趣;③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悟木兰是一位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英勇善战的女英雄;④拓展延伸。

下面,我重点说说几个整合点。

1、创设情境——“活”化经验表象,走进文本世界。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被迫”还是“自愿”?木兰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身陷“国之忧”、“家之忧”的双重矛盾之中。父病弟小,“家之忧”自然不难体会;但要理解万分紧急的“国之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如若单纯地由老师说教讲解,形式枯燥,也不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整合策略):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提供了丰富可感的视频资料,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课文朗读,木兰甘愿女扮男装、为国为民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了一道有形的印痕。

类似的环节还有:借助古文,播放可视、可听的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木兰在军旅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

(实施要点):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我适时示范、讲解与补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吮吸文本中的人文素养。

(效果检视):事实证明,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不知不觉走入文本深处,感受到主人公的可敬可爱,自然也读得好、悟得准、说得棒。

2、增强交互——“活”化主体意识,提高语言素养。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前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既是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又是进行言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呢?

(整合策略):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选择功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对象,进行角色扮演。父亲、母亲、弟弟的语言是课件中预设的,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又避免了对话时的重复和雷同。交流对象明确,言语内容要求明晰,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操作要点):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创设了多种言语对话的情境。我及时对学生的表达情况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与完善,这样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意义建构——“活”化记忆储存,建构英雄形象。

(整合点诊断):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如何解决拓展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突出的矛盾呢?

(整合策略):我再次寻求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它快速便捷、选择自主、信息丰富的功用。此时学生头脑里已深深印记下 “女英雄”花木兰的伟大形象,这时启迪他们说说头脑中已知的女英雄,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点击最想了解的女英雄,丰富对英雄人物的记忆储备,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效果检视):这一环节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价值意义的构建,学生兴味盎然,学习英雄精神的决心油然而生,目标达成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三、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合在文本解读、言语训练与意义建构之中之中,“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达成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统一。

四、实施剪影。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概念,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同学们充分的讨论、广泛的交流下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发展统计思想,体会德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以及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进一步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难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应用多样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指导探索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章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具有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体现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活动与探究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家都帮父母做家务活吗?主要做些什么呢?每周大约多长时间呢?

你们每周干家务活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什么?

教师活动:提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全班先分四组进行数据汇总,得到本组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进行各小组汇报、交流。

【通过对这些调查活动的分析,引入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2、介绍新知识

(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2)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如上述问题中的总体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的全体”,注意这里“考查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干家务活的时间。)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如上述问题中的个体为“全班每一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二、范例学习,加深理解

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

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人口的年龄。

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如对全国人口普查时,考察对象是我国人口的“年龄”。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176页的统计图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知道大概的年龄结构。

三、问题牵引,发展认知

讲一个笑话对原有的情境进行变式,引起学生对普查局限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儿子,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儿子高兴的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我每根都试过了”笑过以后,谈谈你的看法】

议一议

1、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2、我们班上有多少男生?全校呢?全会宁县呢?全白银市呢?全省呢?全国呢?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数据?(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由于每个人离开某地的方式不同,且受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无法对所有的个体进行普查,有说普查的也应该鼓励。举生活中的实例)

4、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由于检查日光灯的使用寿命时,对日光灯管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一般用抽样的调查方式)

【普查的困难】

1、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工作量较(太)大,无法一一考查;

2、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个体一一考查

3、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对个体一一考查

解决的办法:抽样调查.

【抽样与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

1、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2、说明在下列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是什么?

(1)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

(这批灯泡寿命的全体是总体,每个灯泡的寿命是个体,抽取的10个灯泡的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2)为了考察会师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会师园的人数进行统计.

(这一年中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的全体是总体,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个体,所抽取的30天里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3)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总体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全体的时间。样本是: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个体是:每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什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

五、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本177页,数学理解1题。2、“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主题调查

父母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但是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班干部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以“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为主题,设计几个问题,如: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过父母小礼物吗?在家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吗?当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持什么态度呢?等等.开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星期五周会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梅花魂》一课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第一件和第三件作者直接表达了外祖父的思乡念国之情,学生自己一读也自然明白。二四五这三件小事,作者娓娓道出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珍爱墨梅图,送墨梅图赞梅花、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送绣有梅花的手绢,一步步读来,让我们恍然明白: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老人对祖国深深地眷恋之情全部寄托在梅花身上;同时,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然漂泊他乡,但永远不变的就是他炽热的爱国之心。

2、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句段,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解题质疑

学生背诵《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激发学生情感,引入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课题梅花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是考察学生预习情况,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进入新课做铺垫。

(三)品读感悟

一: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运用以前学过的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找到位,也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二:抓重点段,体会外祖父为什么如此珍爱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爱梅、赞梅,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进而体会老人的爱国之心。两个大问题既清晰又层层递进,合理地巧妙地将文中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也是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抽丝剥茧般地落于学生们的眼中,心中。

三: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时提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学生轻轻松松地了解并掌握。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习《梅花魂》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迁移,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在阅读中感悟松树的精神,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拓展阅读和小练笔中,进一步落实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

四、说板书设计

首尾呼应、梅花魂、中国魂。

动作描写、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借物喻人、神态描写、外祖父—爱—梅花—更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说课稿 篇5

一、说活动背景

大海对幼儿来说比较熟悉

,很多孩子都去过海边玩,在电视上,图书上也都见过,他们对大海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之情.诗歌《大海睡了》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深夜里大海恬静、柔美的形象,这样神秘的大海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幼儿想去了解大海,亲近大海。诗歌中拟人、比喻等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温馨甜美的气氛,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恬静、柔美的基调,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此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视野,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倡的内容选择精神。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随着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的相应发展,大班幼儿的词汇、语句逐渐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力进一步增强,连贯性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已能运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他们喜爱欣赏文学作品,并乐意创造性地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文学的内容,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根据此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因此,此活动的目标为:

1、感受文学作品恬静、柔美的基调,想象大海入睡的意境。

2、为诗歌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乐意亲近大海,对大海表示出喜爱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反复感知文学作品,体验恬静、柔美的意境上,而活动的难点是能根据诗歌来匹配音乐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较好地实现目标,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使活动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我做了以下的准备:

1、白天大海的录像和夜晚大海的课件。

2、三首对比音乐。(乒乓之恋、摇篮曲、喜洋洋)

3、诗歌朗诵和配乐诗朗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活动采用了适宜的教法有: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幼儿的兴趣,诱发幼儿的情感。

2、反复感知教学法

根据大班幼儿爱学,好问的学习心理特点,采用反复感知教学,有利于幼儿记住诗歌与理解诗歌内容,体验恬静、柔美的意境。

3、赏识激励

教师及时的赏识和激励,主要是激励幼儿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欲x,增强信心。

幼儿采用的学法是:

1、多通道参与法:在整个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选一选、学一学等多种通道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大海睡了的意境及对大海的喜爱。

2、比较法:在匹配音乐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分别对三首音乐进行比较,选一选哪首适合于诗歌中恬静的意境。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恬静的意境,我在幼儿学习朗读诗歌时采用了体验法。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体现《纲要》精神,整个活动的程序分为两个环节来进行。

1、紧扣生活,引入课题

幼儿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幼儿:“你们喜欢大海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怎么样的?你在海边都玩了些什么?”在幼儿说出了对大海的回忆后,出示多煤体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的大海很热闹,风很大,浪很高,帆船在海面上行驶,人们在海边玩耍。我随着画面的展示娓娓道来,使幼儿强烈的感受到白天大海的吵闹。然后再让幼儿观看夜晚大海的景象,通过两个画面的对比,孩子更加感受到了,夜晚的大海是多么的宁静,多么的祥和,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感和对大海的喜爱之情,以及欣赏诗歌的兴趣。

2、多通道感知,体验诗歌意境

为了让幼儿能充分体验这首诗歌“恬静、柔美”的意境,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①反复倾听诗歌

为了让幼儿体会诗歌中的美感,我让幼儿对诗歌进行了四次欣赏。第一次欣赏后,让幼儿记住这首诗歌的名称,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然后让幼儿带着“诗歌里面讲大海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欣赏第二遍。

帮助幼儿学习诗歌,首先要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排除语言障碍,引导幼儿步入诗歌的想象境界.第二遍欣赏后我通过引读诗歌句子的方式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第三次欣赏后再深入理解,这里是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重点理解诗歌里面的:“它抱着明月,它背着星星”以及“鼾声”两个难点,幼儿各自发言,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第四次由我来朗读,幼儿进行评价,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速,然后让幼儿跟我一起朗读,从而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诗歌柔美的意境。

②诗歌与音乐匹配

经过反复倾听与朗读,幼儿已经体会到了大海睡了恬静的意境.如果能配上一首合适的,好听的音乐会更完美.因为诗孕育着,音乐滋养着诗。配上一首与诗歌相呼应的乐曲,常常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意境和诗歌中蕴含的情愫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幼儿。

此时,我为幼儿提供了三首对比音乐,让幼儿比较,每欣赏一首曲子时,先让幼儿说出以及用动作表现出对此首音乐的感受,然后再让幼儿说说此首音乐配诗歌合不合适?为什么?通过讨论过后,再配上诗歌试听,最后再小结.选出最适合的音乐。

③学习配乐朗读诗歌

使用配乐朗诵,不但使诗歌内容再现,也能使幼儿在先上乐曲的同时,将大脑的记忆的效率发挥得更好。我趁铁打热,给时间给幼儿学习跟音乐朗读,先让幼儿尝试小声的跟着音乐来,体验诗歌与音乐的节奏,再让幼儿大胆表现,我给予暗示和引导。让幼儿在朗读时所获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这首诗歌的诗文虽短小,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

幼儿容易接受与喜欢。而且此活动是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材,这应该是我们新时期教师的奋斗目标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五、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同时基于本框题的特点、在教法上我采取的是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讨论。

六、说学法

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宗旨下、这节课指导学生主要采取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七、课前准备

在教学准备活动中、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制作了课件。同时:

1.把学生分为六个大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交通组)、小组分别准备相关内容及其影响并制成课件来演示。同时李斯(一学生)负责准备演示秦的疆域图。

2.全体同学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八、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依据这一要求、我采取的是板块式教学、整节课设计了四大板块: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猜猜我是谁?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可以很容易的讲出是秦始皇、、由此引入秦灭六国、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

【教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六国灭亡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秦朝建立起来了。那么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全国呢?由此导入下个环节。导入为避免头重脚轻、我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切入历史情景、起到了“凝神、点题”的作用。为下面重点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时间的保证。有我来进行课件演示符合课标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努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便于承上启下。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前我会先播一段关于秦灭六国的视频。

四人小组讨论、代表相继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好;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5。六国软弱;6。秦国君臣一心;……

学生会集思广益、说出他们各自的观点。接着由我来总结几条原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提问】

秦王嬴政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学生看书)请基础差点的学生回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过渡到下个环节。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目标明确些、为讨论提供素材。做到有的放矢。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培养质疑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

因为前面的讨论学生会很热闹、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稍做安静、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整理内容和思考。

(三)角色扮演

【提问】

如果你是秦始皇下一步会做什么?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进行角色扮演。

六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演示各自制作的课件、并作适当解释(特别是对货币、度量衡、驰道、文字、长城、灵渠作详细演示和解释包括各项措施的影响)。

学生表演后由我打出表格进行总结。使内容更清晰。

六组学生表演结束后、“李斯”上台一边操作课件、一边解说:采取了以上六条措施后、我朝疆域广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人口达二千多万!泱泱大国、何其雄哉!以上诏书、各地务必遵照执行

教师讲授

【教师】

刚才、六组学生分别演绎了他们的治国方略、使我们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威严和霸气、现在用掌声感谢他们的出色表演。

那么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学生的辩论来突破这个难点。本环节由我课前辅导角色学生来完成、因为初中学生毕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也符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这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通过师生同台演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高潮、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加深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饿快乐。能够很好的突破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环节是我想通过李斯的总结来让学生知道秦的疆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秦疆域的辽阔、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总结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个环节做了铺垫。

(四)唇枪舌战

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等辩论后再做定论。

【辩题】

正方观点:秦始皇是个“英雄”

反方观点:秦始皇是个“暴君”

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也许最后也没有结果。所以进行最后表决:全班同学举手表态。

1。功大于过;

2。过大于功;

3。功过掺半。

秦始皇功过掺半、既是千古一君、又是暴君。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课前收集资料、可以说出秦始皇的功过。真理愈辩愈明。正方反方会很激烈、以前我曾经上过一节这个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上时间有限不得不又在课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环节指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同时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通过本环节的激烈辩论可以突破本课的难点。

正本清源进行课堂小结、课件播放秦始皇功过顺口溜诗、学生齐读。顺口溜诗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的、让学生在自己声音中重新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

九、说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实用性、直观性的原则、我以简洁的语言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方便学生记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总体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一)秦统一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

2经济

3思想

4文化

5交通

6军事

十、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巩固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就是和秦始皇进行千年对话、题目为、秦始皇我很想对你说……

十一、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和唇枪舌战使学生更清楚本课的重、难点。

不足:本课涉及内容较多、课前学生的准备情况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加之学生活动较多、时间上难以把握。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这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符合初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郑和做舟》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件具体事写出了郑和从小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的事。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一心一意地造小木船,并把它们搬到湖边带领小伙伴放船启航的动人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性强,充满童趣,适合儿童阅读。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中郑和和小伙伴们做船出海的情景跃然纸上, 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第 本课共 6 个自然段, 1 自然段介绍郑和, 点明郑和从小爱做舟的原因。第 2 自然段讲小时候做舟的经过。第 3、4、5、6 自然段讲郑和的成功做舟后出海远航。本课分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掌握 1 个多音字,会写 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小时候就常常做小船,盼望着驾船出海远航。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方面: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祖、那”的字结构,多音字“系”ji 的字音。自主积累“一心一意、又蹦又跳、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等词。

内容方面:能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说学情

古代名人轶事是学生感兴趣的,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郑和”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郑和”的名字,让郑和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本课时, 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竞赛法、评价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演一演、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演文中的精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例如,课始,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做)做什么?谁做什么?学生补充上课题,郑字加拼音。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小组学习:同桌为一组,互相读,互帮互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男女生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系”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

4、出示生词。 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 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 “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的意思;“祖、那”的字形结构;“系”的多音字。

5、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6、(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郑和是谁?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郑和?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你对郑和有了哪些了解?第一自然段

2、反馈,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一句:让大家听出郑和是谁。 比较读、教师范读第三句:他盼望自己能驾着船去远航。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船去远航啊! 感悟读第四句:他(常常)做些小船玩,还(经常)跑到造船的地方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记下来。

四、抓住事例,理解感悟

1、根据板书说:想想郑和是怎么做船的?

2、学生反馈。重点指导朗读。 例如:他一心一意地造船,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他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学生重点抓住“一心一意、常常、又蹦又跳”等词来体会。)

3、小组学习,做好船又是怎么做的?采取读、说、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重点指导朗读和理解词语:“一本本正经”和“争先恐后”。 例:郑和高兴得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学生重点抓住又蹦又跳

五、引导升华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们喜欢郑和吗?为什么? 教师拓展:你们看,郑和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长大以后,郑和曾经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你们呢?

六、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意图: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 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1、指导怎样讲故事。 故事有开场白,向大家介绍故事的名字,故事内容用口语化的语言,与大家交流可以加上动作、加上想象。 注意只要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就可以了,不要求每句话都讲到。可以按照课文语句讲,也可以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语言,不要朗读式的讲故事,让学生如同与别人说话一般,加上适当的语气。

2、讲故事。

七、总结评价

八、说板书

zheng 郑 和 做 舟 为什么? 怎样? 结果? 加生字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长出小草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只有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动才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从“金子”到“真金”,深化并拓展了主题。

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极具人文性的文章。文中留白较多,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这一课的能力目标;而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所以我把“掌握这一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定位于这一课的知识目标。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情感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这些方式都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乐于接受的,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也利于感受、理解、欣赏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展开想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壤里,一定有许多的种子,梦想代表理想,有梦想就有希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梦想有关,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具体指导,品读体味。

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句子: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就————,太阳落山了彼得————,烈日当空时彼得————,大雨来袭时彼得————,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从内心体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金买下铺垫。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感悟课文,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画重点词语,阅读品味,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四)拓展延伸,领悟道理

在学生感悟到彼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真金的时候,我说:“听说宋国有个农民捡到一只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毫不费力地享用了一顿美餐。于是很多农民都放下了锄头。你会怎样劝劝这些农民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板书。首先让学生知道彼得是满怀希望而来,

但因为没找到金子失望准备离开,一场雨留下了彼得也又让彼得重新获得了希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也就是获得了真金。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9

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认识“好水罐”和“破水罐”两个角色。

2、难点:正确看待好水罐和破水罐,理解它们的心情。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特如下设计:

(一)扎实双基训练。

我以“花”导入,让学生说说“花”的词语,既是对学生平时词汇积累的一个检验,又为下文“说说破水罐看到的美好景象”做了铺垫。

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检验初读效果时,检查了词汇的朗读,分节朗读,默读思考故事中三个角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每一次朗读提一次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循序渐进,读准,读通,读懂。

(二)找准切入点。

我以“故事中出现了哪三个角色,你觉得他们怎么样?”这个问题作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抛出一个话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说的机会,在师生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这一环节中,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抓住破水罐的感情变化线。

破水罐的心情一波三折,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伤心。

我让学生找到表示心情的词语后,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深入阅读,把自己当作破水罐来体会它当时的心情,理解因为每次只能运半罐水,让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它十分惭愧,即使面对美丽的鲜花,它也只有一丝快乐,从而体会出破水罐一直处在自卑和自责之中。

(四)适时拓展想象。

在学生答道破水罐因为一路的鲜花而有一丝快乐,文中却没有对这一美景展开描述,需要我们补白,于是我以鲜花作为拓展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一下,破水罐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用上课前说过的词语,来说几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为下文做铺垫,面对这么美的鲜花,破水罐它的心情为什么只有一丝快乐呢?

(五)自主探究寓意。

寓言旨在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而本文的道理是通过挑水工之口揭示的,但我第一课时并没有设计理解体会挑水工这一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在认识理解了两只水罐后,我设计了“童心留言版”,让学生对好水罐和破水罐写写话,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懂得了一些道理,有的责备好水罐不该骄傲,有的安慰破水罐,希望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学生们能正确全面地看待这两只水罐,就是对寓言故事的一种收获,也是本堂课的预计目标。而理解挑水工的人物形象就是第二课时的重难点。

板书是文章的浓缩与精华,我将依据教学步骤适时板书,具体设计如下:

14 一路花香

好水罐 无须骄傲

破水罐 不用自卑

挑水工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座右铭,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至于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间灵性的互动和智慧的对话,还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