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寓言 > 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人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人物

宋朝的历史人物篇一:宋真宗赵恒和澶渊之盟

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即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1020xx年)秋,辽朝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警报一夜五传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当时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于江南及蜀地,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便要求议和。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际,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宋朝的历史人物篇二:宋真宗赵恒与刘娥的故事

刘娥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人,她老爸曾任地方部队的军官和市长,后来在战争中死了。一岁时,她老妈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她在苦难中长大,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长大后的刘娥开始学戏,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很聪明,再加上容貌出众,在几次戏曲擂台赛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红了起来,成为女明星。

18岁时,嫁给了一个银匠为妻。为了做生意赚钱,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谁也没有想到,刘娥的开封之行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后来成为皇帝的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只好暗中将刘娥送到自己的一个亲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见面。

没想到,刘娥离开赵恒的别墅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真宗。刘娥进宫,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被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幸,刘娥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刘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长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给赵恒生一个孩子。然而,刘娥当时已经不会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把自己的丫环李氏送给了老公赵恒。

年轻美丽的李氏不久就怀孕了,后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刘娥也很高兴,她设计立即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赵恒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刘娥被赵恒立为皇后,史称“刘皇后”。赵恒死后,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的事情,后来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反映出古代皇宫里以孩子为砝码来争夺皇帝宠爱的真实内幕。

宋朝的历史人物篇三:宋太祖赵匡胤并非猝死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

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

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义非常不利的记载,如《辽史·景宗纪》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个“自立”,就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赵光义难逃干系,至少与赵匡胤之死有关联。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胞弟,是“陈桥兵变”的重要谋划者和执行者。赵匡胤能顺利登上皇位,开基创业,赵光义功不可没。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六月,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宋史·后妃传》),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为何要让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杜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赵光义,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私心;其二,杜太后认识到,自五代以来,中原皇帝执政皆短命,在位最长的也不过十年,难保赵匡胤不会步其后尘,为保大宋国祚延续,防止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公心。

赵匡胤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厚道人,故一口答应。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赵匡胤至孝,母命不可违;其二,当时大宋根基还不牢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赵匡胤之子年纪尚小,确实需要赵光义这样一个“工文业,多艺能”(《宋史·太宗纪》)的成年储君以壮阵势。所以,赵匡胤听从母命,于杜太后病亡一个月后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后又封其为晋王。

开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国都驻地开封府的最高长官。五代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就基本确立了其储君的地位。赵光义利用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赵匡胤晚年,政权稳固,儿子成人,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曾有过动摇,但考虑到赵光义“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论》),儿子不是弟弟的对手,所以未立太子,而是依照《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有人会说,《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即位六年后,为了澄清“抢位”风波才公布于众的,涉嫌伪造,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其一,赵光义登基六年,时局稳定,朝野臣服,根本没有必要再去伪造一份没有价值的《金匮之盟》为自己正名;其二,赵光义继承皇位,是因为“太祖(赵匡胤)……受命于太后,其传位于晋王(赵光义)之意固已素定”(《宋史·王继恩传》),不仅名正言顺,而且有赵匡胤的《遗诏》作证,完全没必要出示那份《金匮之盟》。

《宋史·太祖纪》和《宋史·太宗纪》中虽未提及遗诏,但正史中有多处提及赵匡胤遗诏之事,如宋代官修《国史·马韶传》称“太宗践遗继祚”,《宋史·程德玄传》称“内待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宋史·礼二五》中也有“群臣叙班殿廷,宰臣宣制发哀毕,太宗即位”的记载。此外,《文献通考》中也明确记载了“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崩,遗诏……太宗奉遗诏即位,就殿之东楹号泣以见群臣”。可见,赵匡胤临终前确实留下了遗诏。

赵匡胤《遗诏》有何交代?据《宋史·礼二五》记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遗诏:以日易月,皇帝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诸道节度使、刺史、知州等,不得辄离任赴阙。诸州军府监三日释服。”此外,《宋会要辑稿》也记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于万岁殿,遗制曰:修短有定期,死生有冥数,圣人达理,古无所逃,朕生长军戎,勤劳邦国,艰难险阻实备尝之。定天下之袄(妖)尘,成域中之大业,而焦劳成疾,弥国不瘳。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赵光义)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将相协力,中外同心,共辅乃君,永光丕构。”另外,《宋大诏令集》中也收录了赵匡胤遗诏的全文,唯纪年有误。

有《遗诏》,就说明赵匡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思维和活动能力,并非来不及嘱托后事、指定继承人就突然死去,也不是深夜猝死或一夕暴死;至于说他死于赵光义之手,更是无稽之谈。那么,赵匡胤究竟怎么死的?死前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且听笔者道来。

赵匡胤之死,《宋史·太祖纪》中只说“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压根就没有说明死因,让人觉得赵匡胤死的很突然;但在宋代李焘所着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中却明确记载“上(即赵匡胤)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命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另据《杨亿谈苑》记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道士张守真,……言祸福多验,……太祖(即赵匡胤)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馆于建隆观,令下神。”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的“壬子”,即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也就是赵匡胤死的前一天;“驿召”,即通过驿站传诏;“守真”,即终南山道士张守真。《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杨亿谈苑》两份史料,都透露了赵匡胤生病后,曾命人通过驿站火速前往终南山诏道士张守真进京,并通过“设醮”、“降神”等手段祛病,但无济于事。终南山距离开封六百多公里,驿卒无论是“六百里加急”还是“八百里加急”,往返都要花费三四天。这就说明,赵匡胤从发病到死亡,至少有四五天的时间,有一段“不豫”的日子,并非暴死或猝死。

事实上,赵匡胤的死,与其肥胖、酗酒有关。从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赵匡胤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加上他平日很爱喝酒,并时常搞一些酒场政治(如杯酒释兵权、雪夜定策等),和大臣们喝酒聊天(如赵普、王彦等),动辄喝得大醉,甚至“或因宴会,至醉经宿”(《宋史全文》),时间长了,难免会得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病。赵匡胤虽然偶尔做些体育锻炼(如射箭、蹴鞠等),但他“勤劳邦国”,心力交瘁,身体渐渐支撑不住,在情理之中。

中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赵匡胤驾崩,享年五十岁,虽然寿命短了些,但属于正常死亡。当年夏天,赵匡胤曾在洛阳盘桓了一个月。临别时,赵匡胤到父亲的安陵祭拜并大哭,说了一句“此生不得再朝于此矣!”随后,他“即更衣,取弧矢,登阙台,望西北鸣弦发矢,矢委处,谓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即墓地)也”(《玉壶清话》),就很有些“知命当终”的意思。人死前,总会有些征兆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人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人物篇一:宋真宗赵恒和澶渊之盟

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即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1020xx年)秋,辽朝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警报一夜五传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当时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于江南及蜀地,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便要求议和。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际,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宋朝的历史人物篇二:宋真宗赵恒与刘娥的故事

刘娥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人,她老爸曾任地方部队的军官和市长,后来在战争中死了。一岁时,她老妈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她在苦难中长大,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长大后的刘娥开始学戏,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很聪明,再加上容貌出众,在几次戏曲擂台赛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红了起来,成为女明星。

18岁时,嫁给了一个银匠为妻。为了做生意赚钱,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谁也没有想到,刘娥的开封之行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后来成为皇帝的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只好暗中将刘娥送到自己的一个亲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见面。

没想到,刘娥离开赵恒的别墅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真宗。刘娥进宫,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被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幸,刘娥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刘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长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给赵恒生一个孩子。然而,刘娥当时已经不会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把自己的丫环李氏送给了老公赵恒。

年轻美丽的李氏不久就怀孕了,后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刘娥也很高兴,她设计立即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赵恒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刘娥被赵恒立为皇后,史称“刘皇后”。赵恒死后,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的事情,后来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反映出古代皇宫里以孩子为砝码来争夺皇帝宠爱的真实内幕。

标签:宋朝 人物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