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散文集 > 写景散文集

天长水悠鼋头渚

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号称“太湖明珠”的无锡就位于太湖之滨。旧时人们称无锡为“乌龟看太湖”,其实这中间并无半点对无锡人的揶揄和不敬。无锡旧城形似一只浮游在湖水中的巨鼋,椭园形的环城路酷似乌龟的顶盖,鼋头渚就是从太湖中浅水浮游伸出来的鼋头。无锡与太湖,亲近得须臾不可分离,而鼋头渚实在是观赏太湖的极佳处。

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涛之中,而后又奇峰突起,那块被神化了的渚头巨石,在三面湖水的拥抱中冲波兀立,山峦峻秀,林木苍翠,而危亭高楼,高踞卓立,登高望远,视野空阔。北面是清波绿漪的蠡湖,有杭州西湖的妩媚,更有一种杭州西湖所没有的深秀;南向则是烟波浩渺的太湖,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深邃和奇妙。近观三山,宛如翡翠镶玉盘;远眺马迹,动如骏马驰疆场。郭沫若曾有登鼋头诗纪之:“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四周横碧波,万顷泛金沤。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光明无上处,帆影与孤舟”。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景色绮丽,水不深却风月无边而动人心旌。那浩渺的湖水,涤尽了人间的嚣尘;苍茫的远山,开阔了游人的胸襟。“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烟波变幻春阴夏雨,涛声吟哦明月清风,山头路边充盈着春花秋树的清芬淡香,长亭高阁留下了历代文人的浅斟低唱:明时华云铺陈“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之句,无锡的状元孙继皋也写下了“天浮一鼋也,山挟万龙趋”。当代文坛巨擘郭沫若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感叹,一代大师赵朴初也发出了“鼋头渚景色胜天堂”的赞扬。

从“太湖佳绝处”牌坊入园,墙壁上饰有凤凰牡丹图案,背面有半亭“涵万轩”。右侧樱堤分隔湖水,一泓碧水中,高耸着一座形似颐和园中的玉带桥的古式拱桥,桥洞映日成浑圆形,桥堤两侧遍植樱花。每当4月,花开如云,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分外明媚鲜艳,灿烂如锦,而幽香微透,沁人心脾,“长春樱花”便自然成了景名。长春桥后有绛雪轩,古式楼阁半露水面,毗连的还有云逗楼、在山亭、涧阿小筑、松下清斋等亭台。坡上有花神庙,建于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云裳,姿态端丽。唐驼为“花神庙”书有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恰尽无锡花神庙的妙处。

登上建有灯塔的山渚岩石,三万六千顷浩淼烟波奔趋而来,使人为之胸襟开阔。鼋头渚上的灯塔,是1924年夏锡湖轮船公司通航时所设。1982年翻修,加重檐琉璃顶,金山石贴面,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增加为13.1米。灯塔之后,兀立着高2米余的鼋头渚刻石,正面刻“鼋头渚”三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题刻“鼋渚春涛”,原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所书,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题“花神庙”联补刻。由此向东,随山势错落布置涵虚亭、霞绮亭、阆风亭、飞云阁等。从涵虚亭一带下坡,沿湖滩,攀巨石,越小坡,涉水而进。山脚下有一个大水湾,奇峰怪石危峙耸立,绝壁悬崖。如云横天际,吐波吞涛,而巅连峰接,宛如石阵,称作“横云”石壁。这里有地质景观“海蚀平台”,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其中二处最为人称道。一处为明末东林党首高攀龙的遗迹“明高宗宪公濯足处”,高攀龙心系国家安危却不为朝廷信用,只能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佤可心以濯我足”来高标清韵,“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便是他无奈的感慨,虽然东林党人没有大的建树,但他们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国忧民情操却深深打动了世人。另一个著名的石刻则是无锡县令廖伦所题的“包孕吴越”摩崖,四个大字,气势恢宏,蕴涵无比,回味隽永,写出了太湖波澜壮阔的雄浑气魄,写出了无锡人襟怀天下的壮志豪情,游人驻目,不由击节长叹。无锡人钟爱此山此水,却含蓄地把那份珍爱巧妙地蕴寓在一句“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岸此千尺”的赞誉中,那份自豪,那份惬意,着实让人艳羡。

澄澜堂位于鼋头渚的高处,雄峙于充山半山腰,是一座仿明式宫殿建筑,初建于1931年。“澄澜堂”面阔五间,四周游廊,宽敞豁达,气宇不凡。堂上有清末无锡华世奎所书的匾额“澄澜堂”,澄澜堂的“澄”是指湖水清澈,水天一碧,云悠山闲;“澜”则指波澜起伏,风去变幻,气象万千。堂上挂有林开谟书于1933年的楹联:“吴越有具区,襟江带湖,经始楼台都入画;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参龙象欲逃禅”。而中间的匾额直书“天然图画”,可谓画龙点睛,毕尽此景诗情画意。澄澜堂踞山临水,惊涛来自脚底,长风起于眼前,沙鸥翱翔林间,孤帆游移天际,波涛偕松涛齐鸣,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风景,就连唐朝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佳句也黯然失色。在澄澜堂看太湖,那见地,那气势,不知比赣江要壮观多少倍;那神韵,那风味,不知要比滕王阁醇醲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梦多少回,沁心又几层!难怪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言出铿锵:“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坐山观景,已觉情味无穷。但太湖的神韵更在“出没风波里”。荡舟西子湖,仿佛船行镜中,水天相映,人在图画中。荷风送来菱芰香,愈觉得西湖的妩媚旖旎,那心却是渐入温柔乡。泛舟太湖,风簸浪颠,有一点惊心动魄,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心快意。裹着长风,掀起波涛,脚下银珠飞落,碧波拥回,耕波犁水,心旷而神怡,何其豪放!远处马迹烟笼,三山雾罩,二百里的烟波遂入飘渺,所感所受也就仿佛超然物外。明时吴门才子唐伯虎题有《泛太湖》诗:“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青山点点望中微,寒空倒浸连天白。鸱夷一去经千年,至今高韵人犹传。吴越兴亡付流水,空留月照洞庭船”,多少也说出了一些感慨和联想。


  

天长水悠鼋头渚
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号称“太湖明珠”的无锡就位于太湖之滨。旧时人们称无锡为“乌龟看太湖”,其实这中间并无半点对无锡人的揶揄和不敬。无锡旧城形似一只浮游在湖水中的巨鼋,椭园形的环城路酷似乌龟的顶盖,鼋头渚就是从太湖中浅水浮游伸出来的鼋头。无锡与太湖,亲近得须臾不可分离,而鼋头渚实在是观赏太湖的极佳处。

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涛之中,而后又奇峰突起,那块被神化了的渚头巨石,在三面湖水的拥抱中冲波兀立,山峦峻秀,林木苍翠,而危亭高楼,高踞卓立,登高望远,视野空阔。北面是清波绿漪的蠡湖,有杭州西湖的妩媚,更有一种杭州西湖所没有的深秀;南向则是烟波浩渺的太湖,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深邃和奇妙。近观三山,宛如翡翠镶玉盘;远眺马迹,动如骏马驰疆场。郭沫若曾有登鼋头诗纪之:“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四周横碧波,万顷泛金沤。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光明无上处,帆影与孤舟”。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景色绮丽,水不深却风月无边而动人心旌。那浩渺的湖水,涤尽了人间的嚣尘;苍茫的远山,开阔了游人的胸襟。“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烟波变幻春阴夏雨,涛声吟哦明月清风,山头路边充盈着春花秋树的清芬淡香,长亭高阁留下了历代文人的浅斟低唱:明时华云铺陈“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之句,无锡的状元孙继皋也写下了“天浮一鼋也,山挟万龙趋”。当代文坛巨擘郭沫若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感叹,一代大师赵朴初也发出了“鼋头渚景色胜天堂”的赞扬。

从“太湖佳绝处”牌坊入园,墙壁上饰有凤凰牡丹图案,背面有半亭“涵万轩”。右侧樱堤分隔湖水,一泓碧水中,高耸着一座形似颐和园中的玉带桥的古式拱桥,桥洞映日成浑圆形,桥堤两侧遍植樱花。每当4月,花开如云,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分外明媚鲜艳,灿烂如锦,而幽香微透,沁人心脾,“长春樱花”便自然成了景名。长春桥后有绛雪轩,古式楼阁半露水面,毗连的还有云逗楼、在山亭、涧阿小筑、松下清斋等亭台。坡上有花神庙,建于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云裳,姿态端丽。唐驼为“花神庙”书有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恰尽无锡花神庙的妙处。

登上建有灯塔的山渚岩石,三万六千顷浩淼烟波奔趋而来,使人为之胸襟开阔。鼋头渚上的灯塔,是1924年夏锡湖轮船公司通航时所设。1982年翻修,加重檐琉璃顶,金山石贴面,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增加为13.1米。灯塔之后,兀立着高2米余的鼋头渚刻石,正面刻“鼋头渚”三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题刻“鼋渚春涛”,原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所书,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题“花神庙”联补刻。由此向东,随山势错落布置涵虚亭、霞绮亭、阆风亭、飞云阁等。从涵虚亭一带下坡,沿湖滩,攀巨石,越小坡,涉水而进。山脚下有一个大水湾,奇峰怪石危峙耸立,绝壁悬崖。如云横天际,吐波吞涛,而巅连峰接,宛如石阵,称作“横云”石壁。这里有地质景观“海蚀平台”,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其中二处最为人称道。一处为明末东林党首高攀龙的遗迹“明高宗宪公濯足处”,高攀龙心系国家安危却不为朝廷信用,只能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佤可心以濯我足”来高标清韵,“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便是他无奈的感慨,虽然东林党人没有大的建树,但他们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国忧民情操却深深打动了世人。另一个著名的石刻则是无锡县令廖伦所题的“包孕吴越”摩崖,四个大字,气势恢宏,蕴涵无比,回味隽永,写出了太湖波澜壮阔的雄浑气魄,写出了无锡人襟怀天下的壮志豪情,游人驻目,不由击节长叹。无锡人钟爱此山此水,却含蓄地把那份珍爱巧妙地蕴寓在一句“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岸此千尺”的赞誉中,那份自豪,那份惬意,着实让人艳羡。

澄澜堂位于鼋头渚的高处,雄峙于充山半山腰,是一座仿明式宫殿建筑,初建于1931年。“澄澜堂”面阔五间,四周游廊,宽敞豁达,气宇不凡。堂上有清末无锡华世奎所书的匾额“澄澜堂”,澄澜堂的“澄”是指湖水清澈,水天一碧,云悠山闲;“澜”则指波澜起伏,风去变幻,气象万千。堂上挂有林开谟书于1933年的楹联:“吴越有具区,襟江带湖,经始楼台都入画;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参龙象欲逃禅”。而中间的匾额直书“天然图画”,可谓画龙点睛,毕尽此景诗情画意。澄澜堂踞山临水,惊涛来自脚底,长风起于眼前,沙鸥翱翔林间,孤帆游移天际,波涛偕松涛齐鸣,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风景,就连唐朝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佳句也黯然失色。在澄澜堂看太湖,那见地,那气势,不知比赣江要壮观多少倍;那神韵,那风味,不知要比滕王阁醇醲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梦多少回,沁心又几层!难怪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言出铿锵:“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