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散文集 > 情感散文集

看昙华寺

看昙华寺

老程在电脑维修部碰到个也在那里修电脑的和尚,才知道在城北的竹岭村还有个寺庙。并有三四个有碟度的僧人。趁五一长假的晴朗好天约我去看。
天朗气清,艳阳高照,车一路往北,不时有桔花的香味挤进车窗,让人百脉通畅。
出城不远,老程透过车窗指着左前方的一坐古庙似的建筑说那里说是杜范的出生地。
“你知道杜范吗?”
“你是说南宋时的那个丞相吗?”我回问。
我看过《黄岩县志》那里边有关于杜范的记载:宋淳熙九年(1182)十月二十五日,丞相杜范出生时,江水澄清三日,因而得名澄江。杜范是南宋时的一个清廉丞相。在历史上评价也很高的。只是看到他出生地那个小破庙一样的建筑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这里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优秀旅游城市了,把这样的历史遗迹开发出来对外人是个吸引,对当地人是个激励。看到各地在大建庙宇道观,只要政府在这方面稍加引道,给些优惠政策,就可象样地搞起来。边和老程聊着,车已停在了竹岭村的路口。
这是个座落在一条狭谷里的自然村。村民多以承包山上的毛竹为生,也有一些栽植桔树和枇杷树的,现在是桔子杨花枇杷结果的时节,满山谷弥漫着野气的芬芳,细品能感觉到这香味里是以桔香为主。上山的石板路就挤在一大片墨绿枇杷林中。山腰上的林深处一架三角竹梯上站着一个穿着艳红春衫的少妇正在从枝头往下捋葡萄粒般大小的枇杷果。是为了让留下的能长得更大。少妇紧贴着竹椅站在离地面两米高处腰肢随着两手不停地动作就象风吹竹稍般地颤动着。曲线很美。两只黄鹂鸟上下翻飞追逐着掠过枝头终于纠緾到了一起。春天,阴阳大交合的季节。
望山跑死马。在半途歇了五六气儿吧。才到了隐在山窝里的华昙寺。山门外的竹林里,散躺着七八个花雕老酒的空坛子。
“这和尚喝酒?”
“也可能是山下人在这里做法事用的。”程先生是当地人比我知道的多些。“到庙里不懂的别乱说乱问啊!”他边抹去额头上的热汗边嘱咐了一句。同时敞开胸怀任山岚上的清风吹拂着。
离山门一百多米的山岗上一座舍离塔里有一个装骨灰的陶瓮。造型象俄罗斯的那种套娃工艺品。只是眼前这个大得能把个大活人装里。旁边的碑文上写着:
这里有前代高僧的舍利子。让人不得要领。以为里边是假的。
寺里三个和尚正在吃午饭,看我们到来又赶忙为我们煮了一些挂面。做饭的是二师兄。电风轮吹得干松枝的烟火直从灶门喷了出来。一个看样子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和尚还在吃着炒面。我凑了过去。
“小师父有十三岁吧?”
“我都十七啦!”他的眼神里透出一种大人般的成熟。夹起一块竹笋片放进嘴里。脸上显出一种营养不良的蜡黄。
“你家是哪里的?”
“出家人哪有家?”我打楞一下,小师父的回答在凡间叫抬杠了。可这里是寺庙。他是个和尚,就只能说他这话里有禅机了。
“那你是从哪里出家呢?”
“从出家处出家。”
“出家处在哪?”
“在苦海”
“苦海在哪?”
“在心。”
“心在哪?
“……”小师父低头无语。
“阿弥佗佛,施主,他刚上山几个月,虽有慧根,修行尚浅,斋饭好了请那边用吧,阿弥佗佛!”
主持过来招呼吃饭。
斋饭是清水面条,里边放了一些切碎的大头菜。
“出家人不动晕,清淡了,吃饱!”
接着又拿出些涪陵榨菜,还有一瓶老干爹豆豉辣酱。灶房很乱,有些象建筑工地的工棚子,但看碗筷收拾得也算干净。
吃饭中我们知道了主持叫常明,刚来这个寺不到两年。他们这寺是净土宗。就是讲究每天念诵阿弥佗佛。不讲参禅。因山高路远,上来一趟不容易,年纪大的香客不太来了。有事就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下山去做法事。(我心一动,佛家也讲上门服务了)现在香火不旺,所以生活也清苦些。
问到他这寺的来历他也说不太清。只是说在佛教协会都有记录的。
谈到上次修电脑的事,常明有意回避了话题。只说是为了看看佛讯。程先生说想用他的网络看下《波罗寺上梁》的报导。常明师父就顾左右而言他了。
看得出他对我们的来访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也就不好再深打扰了。不过我感觉到如果那个小和尚真能耐得住寂寞将来或许能成为一代高僧呢。
到山门口,常明师父低头合什口里念着“阿弥佗佛”送我们。脑后现出了两道白晃晃的疤痕。
难道……?
身后很远还能听到阿弥佗佛的声音。
我也在心里暗暗地念了一句:
“阿弥佗佛!”

2007-5-12

老程在电脑维修部碰到个也在那里修电脑的和尚,才知道在城北的竹岭村还有个寺庙。并有三四个有碟度的僧人。趁五一长假的晴朗好天约我去看。
天朗气清,艳阳高照,车一路往北,不时有桔花的香味挤进车窗,让人百脉通畅。
出城不远,老程透过车窗指着左前方的一坐古庙似的建筑说那里说是杜范的出生地。
“你知道杜范吗?”
“你是说南宋时的那个丞相吗?”我回问。
我看过《黄岩县志》那里边有关于杜范的记载:宋淳熙九年(1182)十月二十五日,丞相杜范出生时,江水澄清三日,因而得名澄江。杜范是南宋时的一个清廉丞相。在历史上评价也很高的。只是看到他出生地那个小破庙一样的建筑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这里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优秀旅游城市了,把这样的历史遗迹开发出来对外人是个吸引,对当地人是个激励。看到各地在大建庙宇道观,只要政府在这方面稍加引道,给些优惠政策,就可象样地搞起来。边和老程聊着,车已停在了竹岭村的路口。
这是个座落在一条狭谷里的自然村。村民多以承包山上的毛竹为生,也有一些栽植桔树和枇杷树的,现在是桔子杨花枇杷结果的时节,满山谷弥漫着野气的芬芳,细品能感觉到这香味里是以桔香为主。上山的石板路就挤在一大片墨绿枇杷林中。山腰上的林深处一架三角竹梯上站着一个穿着艳红春衫的少妇正在从枝头往下捋葡萄粒般大小的枇杷果。是为了让留下的能长得更大。少妇紧贴着竹椅站在离地面两米高处腰肢随着两手不停地动作就象风吹竹稍般地颤动着。曲线很美。两只黄鹂鸟上下翻飞追逐着掠过枝头终于纠緾到了一起。春天,阴阳大交合的季节。
望山跑死马。在半途歇了五六气儿吧。才到了隐在山窝里的华昙寺。山门外的竹林里,散躺着七八个花雕老酒的空坛子。
“这和尚喝酒?”
“也可能是山下人在这里做法事用的。”程先生是当地人比我知道的多些。“到庙里不懂的别乱说乱问啊!”他边抹去额头上的热汗边嘱咐了一句。同时敞开胸怀任山岚上的清风吹拂着。
离山门一百多米的山岗上一座舍离塔里有一个装骨灰的陶瓮。造型象俄罗斯的那种套娃工艺品。只是眼前这个大得能把个大活人装里。旁边的碑文上写着:
这里有前代高僧的舍利子。让人不得要领。以为里边是假的。
寺里三个和尚正在吃午饭,看我们到来又赶忙为我们煮了一些挂面。做饭的是二师兄。电风轮吹得干松枝的烟火直从灶门喷了出来。一个看样子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和尚还在吃着炒面。我凑了过去。
“小师父有十三岁吧?”
“我都十七啦!”他的眼神里透出一种大人般的成熟。夹起一块竹笋片放进嘴里。脸上显出一种营养不良的蜡黄。
“你家是哪里的?”
“出家人哪有家?”我打楞一下,小师父的回答在凡间叫抬杠了。可这里是寺庙。他是个和尚,就只能说他这话里有禅机了。
“那你是从哪里出家呢?”
“从出家处出家。”
“出家处在哪?”
“在苦海”
“苦海在哪?”
“在心。”
“心在哪?
“……”小师父低头无语。
“阿弥佗佛,施主,他刚上山几个月,虽有慧根,修行尚浅,斋饭好了请那边用吧,阿弥佗佛!”
主持过来招呼吃饭。
斋饭是清水面条,里边放了一些切碎的大头菜。
“出家人不动晕,清淡了,吃饱!”
接着又拿出些涪陵榨菜,还有一瓶老干爹豆豉辣酱。灶房很乱,有些象建筑工地的工棚子,但看碗筷收拾得也算干净。
吃饭中我们知道了主持叫常明,刚来这个寺不到两年。他们这寺是净土宗。就是讲究每天念诵阿弥佗佛。不讲参禅。因山高路远,上来一趟不容易,年纪大的香客不太来了。有事就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下山去做法事。(我心一动,佛家也讲上门服务了)现在香火不旺,所以生活也清苦些。
问到他这寺的来历他也说不太清。只是说在佛教协会都有记录的。

标签: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