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励志 > 职场励志

职场正能量的励志文章

上班是如此的累,不给点正能量给自己如何坚持下去。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职场正能量的励志文章,供大家参阅!

职场正能量的励志文章

职场正能量励志文章:两个和尚喝水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人生感悟:

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未来当年纪大了,体力拚不过年轻人了,还是有水喝,而且喝得很悠闲。

1、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技术核心,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独特坚实的实力。所谓白天求生存,晚上求发展,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获,今天的努力就是未来的希望,多年前不分伯仲的同窗好友,如今的境遇可能大不相同。

2、和尚挖井的过程则告诉我们知识需要日积月累,最终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人和人的差别不是在那上班的8个小时,而是看你把业余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3、挑水和尚和挖井和尚好比社会中的打工者和创业着,打工者永远是拿别人的薪水,而创业者是在建立自己的系统,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

职场正能量的励志文章:避免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职场上热心主动却不被同事欣赏的经历虽不是人人都有,相似的感受却很多人都有过——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为什么会这样?

单从工作场合来看,工作投入、主动性强、眼里有活儿,都是备受欢迎的良好素质,不过,还有同样重要的事,小高和朱珠忽略掉了——要把事情做好,只有好的出发点是不够的,关心事情结果之外,还需要尊重他人,尊重界限。给别人他所需要的,算是帮助;硬塞给别人压根儿不需要的,那叫干扰。

像小高这样,不断叮嘱和详细查问不在她职责范围内也无需向她汇报的事由,已经过界了,用中国老话说,叫越俎代庖。想象一下,新司机开车的时候,乘客及时提醒注意路况,或许有助于安全行驶。可是,如果你是那个一向车开得很好的老司机,现在上来一新乘客,频繁叮嘱你要看灯、要看路、要看行人、要好好开车,你烦不烦?你会觉得这是在帮忙还是在添乱?小高的故事中,我们没看出同事们有什么玩忽职守或不能胜任工作的表现,看到的是小高对别人做事的效率质量不放心而已。对人不放心,或许是她的个人特点,但不必要的叮嘱和提醒多了,容易给人一个信号:我不信任你的做事态度、工作能力。谁会喜欢不被尊重信任呢?说白了,谁愿意老被人当成低能儿或傻瓜看待呢?

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含蓄,遇到别人越过界或没有尊重自己,常常不好意思直说不满。我们不妨看看老外是如何自我维护的。读过一段经典对话,看样子发生在国外的化妆品行业:一位副总走过某位调色师的工作台,看着正在工作的调色师,信口说了句:“你这款口红的颜色不太好,改一下吧。”调色师当即认真回答:“我希望您了解几点——第一,现在这还只是半成品,不是最后结果,回头我会给您看最终的样品;第二,这款口红是给女顾客用的,而您是一位男性,只要女顾客们喜欢,您觉得颜色不好那没关系;第三,我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调色师,如果您认为我工作做得不好,您可以自己来做。”副总当即道歉,让调色师继续工作。

这位副总很有风度,调色师也很专业且善于直言。现在重看这段对话,不由回想起中国一句老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多有自认为比别人高明的时候,要看清这是不是事实,需要良好的判断力。即使是事实,如何有效帮助对方改进提升,也还需要真诚的态度和有效的沟通。

从被帮助者的角度想一下,更容易了解为何好的出发点没有好结果。我们都知道“嗟来之食”的故事,有时候,被尊重比生命更重要!不了解这一点,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真的帮到别人。

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被耳提面命,被指导或告知应该如何如何。来自父母、老师、上司的指导,都不见得能让人心悦诚服,更何况小高和朱珠面对的,是职位、资历比他们高的同事?朱珠的处理有好几处失误——把同事的报告批得体无完肤,这过头了。他自己只看见同事的疏漏却看不见人家的努力和成绩,凭什么要求别人只记他的好呢?如果朱珠是诚恳地先表明正面动机:很关心事情进展,想主动帮忙;继而肯定和认可报告所达到的水准,而后提出自己的补充建议,再注意另外几点会有助于更好的活动效果,请公关部参考。相信公关部长的反应会大为不同。此后朱珠迫不及待汇报给领导,并拿这个来压公关部长,老实说,公关部长的反驳虽然稍显尖刻,但有理有据有分寸,并且最终公关部也对报告攻略做了相应修改,算得上尽职。如果朱珠不明白这些并且不能加以调整,恐怕会影响他以后带团队的效率和个人发展前景。

关注事的同时如果能同时关心尊重人,做事的效果会大有不同,热心助人的良好用意,也更容易有好结果。听说过某心理治疗师的一句话:“如果有人想要‘帮’你,你赶紧逃!”我相信那是因为:真正的帮助不多。很多打着“帮助”的名义,也自以为热心助人的行为,只是在以某种自认为的好标准来修正别人而已。分清楚其间的差别,可以省却无数“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不甘。

职场正能量的励志文章:在职场的小圈子里成就大梦想

为何一入职场,听到“小圈子”就让人冷汗一身?恐怕原因有二:一是对自己获得职场友谊毫无信心,二是对他人的职场情谊心存嫉妒。

我们被告诫了太多遍: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不要妄想和同事交什么朋友,所谓的小圈子,更要避让三分。如今,我们也常拿这话告诫新人。却忘记了办公室时间占你我每天的三分之一,“职场圈”好似一个无形的场,人脉、信息、经验、秘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却有选择和营建“圈子”的自由,它的大小和质量,关乎你长期的职业曲线。

在路上巧遇一位以前在研究所教过的学生,许久不见,问起工作,他却一脸愁容:“最近刚换工作,却发现办公室里处处是小圈子,个个都在向我伸手。真不知道这些究竟只是圈子,还是圈套?真是苦恼……”

说实话,在办公室中出现小圈子是常态,没有才奇怪!呵呵!这是因为,当组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团体内的顺畅沟通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小规模亲密交流的小圈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组织行为学家Joseph A. Devito提出,一般而言,当公司人数超过12人,每个成员能够一对一充分和其他人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想想看,你我在办公室能有机会一对一沟通的对象就只有这么几位,当然就容易形成感情特别号的小圈子。所以,除非你待的公司人数极少,否则职场的常态是:无组织,不圈子!

而办公室小圈子的确也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提供我们重要的社会支持。其中之一被学者们称为“工具性社会支持”。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会比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然而,若身为公司新人的你就此认为,既然处处有圈子,就不如快快圈住自己,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

第一,先冷静观察。

到了新单位后,首先你得耐着性子多观察,多向他人请教发问,以了解公司文化是否支持小圈子的存在,并设法厘清办公室政治派系的脉络。在初期,聪明的做法是,对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态度,但不要立刻站队。有位职场新人刚到办公室,连续几天答应一个圈子的午餐邀约,不久之后,发现自己被糊里糊涂地贴上标签而遭到其他圈子的排挤,这让他感慨不已:“原来饭是不能乱吃的!”所以在一开始应多和各方人马来往,并主动和不同部门的人互动熟悉,会比一下子太过贴近某个圈子来得好。

第二,考虑圈子性质。

要不要加入圈子,你还得考虑周遭这些圈子的性质。一般而言,办公室小圈子可分两类:一类是友谊圈子。同事之间出于志趣相投所形成的小圈子,例如美食圈、运动圈、电影圈等,这些友谊圈子的形成能让我们在职场中建立深厚的人际情谊而能更乐在工作。我就曾经在企业培训的现场听到一位学员说,他被高薪挖角,却打死不会跳槽。原因是因为,他实在不愿意离开这些办公室好友。另外一类则是利益圈子,这类圈子的形成主要是为了结党营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公室政治”。在这样的圈子中,比较少人际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权力的维护及运作。若加入这样的圈子,也就容易卷入办公室政治斗争中,当然不可不慎!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

第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

即使是兴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块儿,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是交流各部门的一些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异动、部门的新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然而千万别把互动当作真情告白的评论大会。若彼此大吐苦水,甚至聚在一块儿批评领导,不但会挫伤大家的士气,更可能会让你卷入口水战中,造成日后的麻烦。

第二,提供支持,而不制造矛盾。

别忘了小圈子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办公室冲突,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引起高层重视,从而痛下决心瓦解圈子。

若最后你决定“独善其身”,那也请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游离在外的职场边缘人。当然有时候无门无派的做法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当为一个职位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没有鲜明圈子标签的你往往最后可能变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选。

了解圈子文化,聪明地运用职场小圈子,那么圈子会是你乐在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让你日后悔不当初的圈套!

标签:励志 职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