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九篇

说课稿5.05K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学生对植物世界的一草一木无不兴趣盎然,他们经常会带一些小草小花到学校的花盆里种植,还比一比谁的植物种植的最好。在亲近植物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比如苔藓和许多植物一样喜欢阳光吗?植物有了枯叶,怎么办呢?树叶是绿的,这些绿色能派什么用处呢?校园里那么多植物,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些名片呢?植物是怎么发展的呢?班级的花卉它们的生长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主题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制作、查资料,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既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又锻炼了个人的探究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等,围绕这个活动主题,我期望达成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一些植物的小知识,掌握一些实验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收集整理能力。

能力目标:知道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观察、记录等,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合作意识,同时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材的处理

教学重点:学会多渠道寻找资料,并对照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教学难点:尝试设计出版物,锻炼绘画、排版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前对探究小组进行学习指导。

给组员分配任务。

搜集相关的资料。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植物的资料和相关书籍。

组内分头查找。

定期交流汇总。

3、成果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分类。

(2)能对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收集、分析、整理。

(3)、发挥团队精神,掌握一些小知识,运用一点实验的技巧。

4、课程资源:

社会资源:请教本年级组的科学老师

相关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全书》

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学法:尝试法、研究法、小组合作设计法。

在这里我主要谈小组合作设计法。

1、小组合作设计法: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针对这点,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合作完成某一个某一个任务这样会增强他们体会合作的乐趣和友爱的精神,为日后形成完美的人性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综合实活动的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而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使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活动中建构。

利用此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有信息交流、活动交往,只有在教学互助、互联、互促的过程中,才能达到预定而又不确定的目标。

3、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直观演示实践手段和实物手段

利用直观演示实践手段,让学生直接观察某种植物,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过植物的不同分类,发展过程,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与概况。

2、通过观察、收集等方式,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长特性。

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从中唤起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

找寻有关的书籍、网站资料;

2、学生准备

课前的资料、调查、观察等;

网上搜集材料;

(三)活动内容

1、 介绍过植物生长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

2、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及网上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3、 充分利用学生所带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4、 交流评价学生的成果。

(四)活动过程

▼引入主题

1、介绍:地球上的植物有其悠久的生长历史,发展过程。

2、交流:课前及网上搜集的有关的资料。

⑴学生相互交流

⑵分组交流

3、师小结。

▼学生成果展示

1、 交流询问、搜集的资料。

2、 设计制作知识的手册。

3、 评价作品

▼小结并提问

请谈谈你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

▼交流评价

1、 评一评:

⑴自评

⑵互评

⑶集体评

2、 教师小结

(五)学习工具设计

1、 学习单

⑴观赏植物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记录表

班级:

姓名:

时间:

地点:植物世界的大致分类:

发展过程:

⑵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绿洲:

高原:

沙漠:

1、评价单

方式

要求

自评

互评

集体评

参与活动、献计献策

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积极动手、观察认真

有创意、有特色

(六)课程资源

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与自评

结果评价:展出资料汇总。

说课稿 篇2

五年来,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此平台,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的内容是PEP B 4 Unit 5 B Let's tal. 本单元的话题是shpping. 购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的知识点是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相信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场”内学生之间的买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讨价还价,发展学生当家理财的经济头脑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课后作业也是两部分:

①了解家里人的鞋子尺码并了解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种类鞋的价格。

②根据询问同学的衣物和鞋子,了解班里同学的消费水平,小组之间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认读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交流和合作,通过让学生观、比较、模仿、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懂得仔细倾听和认真思考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大量语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敢表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功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说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That's all. Than u!

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英语PEP第二册中M Fail的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复习家庭成员名称,学习句型并学习介绍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特别是在学习了家庭成员farther ther grandfather grandther 这些名称以后再学习句子使得学生更融入生活的情境。接下来,我就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说一说。

一、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是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课堂进行的活动教学应该是能直接激发小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能使孩子们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因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一直注意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如:在热身运动中,进行日常的见面对话。在句型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照片,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介绍等等。我都努力着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有比较多的交流机会。

二、采用游戏,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生学英语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学生善于接受,记忆深刻的。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安排了两个比较简短的游戏。如:任意指班上的一名学生问让学生快速反应,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并使他们在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中,提高注意力与他们的兴趣。再如游戏: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再猜猜中提高课堂兴趣,并且在猜中达到了复习各家庭成员的目的。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l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话题。我从这一点出发,仅仅围绕生活来开展教学。一开始,我通过介绍我自己的家庭,引出句型Wh≈lsqu;s that an/wan?,然后让学生训练说句子中,我安排同桌间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根据家庭照片,相互之间询问。学生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亲切感,生活的真实感都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此时他们用学习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愿望也就特别强烈。

四、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的家,引起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渗透了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快乐的家,是靠我们的爸爸妈妈等长辈们的辛勤劳动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爱他们,尊敬他们,孝敬他们。家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港湾,我们爱家,爱家里的每个人。

总而言之,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尽可能地采用听、说、唱、玩的方式,通过各个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各个环节之间还不够连贯,活动的面也并不是最广。这儿那儿,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不足,愿各位老师、专家多提出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第七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后一头战象》更为突出。

课文记述了曾经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并没有选择追寻自己种群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坚强地刨开一个坑,庄肃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说写得凝重、悲壮,扣人心扉,发人深省。

文章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记叙了嘎羧生命了最后的辉煌与庄严。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它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

2、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首先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复习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的小标题。同时大屏幕出示小标题,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在朗读中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基础。)

接下来是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整理。(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师导语:在大家的眼里,嘎羧是善良的,是坚强的,是英勇的,是忠诚的,是有情有意。课文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中的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自学提示:①、快速阅读课文。②、画出文中能体现嘎羧重情重意的场景。③、抓住场景中的词句体会嘎羧的情感。

(设计意图:自学提示的出示是让学生有章可循,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段落,为下一步小组交流做准备。)

2、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3、教师提出要求: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设计意图: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其自学,给个缓冲的时间找到相应的场景,然后再小组内交流查漏补缺。)

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四处关于嘎羧行为的描写进行朗读感悟:

(1)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

(2)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

(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

(4)嘎羧死去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只选取四个能体现出嘎羧重情重义的片断来研读。为了不让听者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的导语和每个小组的汇报开头都要有串联整篇文章的语言。

每个环节的交流形式有一些变化,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采取了抓场景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来体会嘎羧重情重意;还有的是发挥合理的想象如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引导学生说出26年来村民是如何照顾嘎羧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带它去散步,给它洗澡等等的画面,教师顺势而导:村民如此的照顾,所以嘎羧绕着寨子走三圈足见对村民的不舍,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它会说什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想象中升华情感;还有配乐诗文情感朗读。

所有这些交流形式的设计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教师的导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师导语: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说出你最深切的感受吧。

(设计意图:此时文章已学完,嘎羧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已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把心里的感动一吐而快,升华情感。)

2、推荐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注意单元整合,无论是开场白,还是结束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单元主题就是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说课稿 篇5

《我喜欢过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

(一)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喜欢过年》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喜庆的节日——春节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明天的追求。这节综合活动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挖掘过年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多媒体VCD《过年》片段,同时学生聆听着熟悉的旋律《新年好》,一下子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喜欢过年?”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春节,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过年用过的小饰物、用具、照片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同时把音像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多媒体VCD资源中的《过年》图片的介入,激发学生畅谈在过年的众多风俗习惯和庆祝活动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当地过春节时的习俗,挖掘出过年的文化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些辩论题供学生辩论:过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压岁钱好不好?从而体会到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3、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生生互动:(活动一)祝福热线 学生自由将祝福送给其他亲人、朋友等,让其他学生来扮演他们,相互赠送祝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群体互动:(活动二)特别行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过年的活动,如:“帮妈妈布置房间”、“访亲拜友”、“采购年货计划”、“春节慰问活动”、“有趣的游艺活动”等,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主题,再进行准备,制定计划或排练小短剧。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巧妙地把多媒体VCD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第六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本课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在前五课认识了蚕的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是对本单元学习知识的一个总结与延伸。

二、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植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已经掌握了观察、交流、讨论这些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技能,同时一部分学生也初步具备了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这些学习技能将有助于学生开展本课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系列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循环图和流程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五、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命周期

六、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悼念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七、主要活动设计特色与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物生命周期中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概念,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是本课教学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只有明确了这个概念才能顺利的进行本课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课的开始阶段,我提出了问题,回顾旧知识、承启新知识。从蚕的生命周期很自然地过渡到,除了蚕以外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上。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利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帮其课上解决初步问题

三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已经逐步形成,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在课上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利用学生收集的各种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初步解决疑问,了解各种动物不同阶段的生命形态,建立生命周期流程图的概念。

(2)仔细观察,互动交流,积极表达

在这部分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始终站在参与者的角度,使学生自身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小组活动环节,我让每组选择两种动物,让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文字材料、图片、教科书等资源按照活动要求展开小组活动。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思考、去自由表达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用生命周期循环图和生命周期流程图去描述它们的生命周期。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各组分别汇报六种动物生命周期循环图和生命周期流程图,其他组做补充汇报,然后由学生将生命周期流程图粘贴在班级大表上,将生命周期循环图粘贴在展板上,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第二部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

归纳信息,对比分析,形成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表内信息和展板上的循环图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学生借助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较容易找出,对于不同之处较难总结和理解。为了加强现实生活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老师引导学生对展板上的循环图进行重新排列,让学生在排列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变态、不变态与卵生、胎生概念。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学生对于胎生和卵生比较容易认识和理解,而对变态与不变态的区分仍有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我用图片将蟾蜍的生长期发育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变态的概念。学生建立胎生和卵生;变态和不变态的科学概念后,用这两个标准给熟悉的动物分类,完成记录单。

(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华、激发兴趣、持续学习

区分不同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回顾这些动物生命周期中相同的特点,即:这些动物的一生大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而后将这个问题迁移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来,让学生思考:我们是否具有和其他动物一样生命周期。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设计了两个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动2是在完全理解活动1的基础上完成的,活动3人工降雨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主要内容是,在活动1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凝结,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本课需要3课时,三个活动各为一课时。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二、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学生们大都动手欲望强、动手能力也好,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在实验观察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讨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四、教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都知道

哪些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

学生1:风、雨

学生2:霜、雾、打雷

学生3:雪、冰雹

学生4:阴天、晴天、台风

……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风、雨、雷、电、霜、雾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课件问题(1、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形成这些小水珠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

学生1 :我认为和温度有关。

学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

学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

(2)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先来看看书本上的实验,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课件,分发实验材料。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看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学生2、学生3回答同上)

老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小水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学生2:还需要遇冷的条件

学生3:有水蒸气,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师板书: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水蒸气;

2、遇冷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学生叙述凝结概念,并且反复默记,教师检查2个学生背概念情况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凝结就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那么谁能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锅里烧开水后,水蒸气碰上冷锅盖,水蒸气就凝结成小水珠。

2、在浴室里洗澡时会有很多水蒸气,水蒸气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4绿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师:大家说得很棒,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

生: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凝结现象

出示课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镜子的小水珠)

三、知识拓展,做好铺垫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凝结现象,那如果在凝结中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对,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云就有无数的小水滴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于是怎样成的?试着设计实验。

第二课时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吗?(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课题。)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

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1.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样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3.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说课稿 篇9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 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附:板书

19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