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2.82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若干练习本,录音机,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1、 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找到人数相同的两小组,根据总人数拿出同数的练习本,明确要分两个小组,问:每个小组各得几本?

2、 再找到人数不相同的两小组,根据总人数拿出同数的练习本,明确要分两个小组,问:每个小组各得几本?

3、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第二种情况再平均分的话倒不合理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学习过程中的分练习本事件,理解两种不同的分配方法。指出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有许多不应该平均分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播放一个故事:中秋节小猴和小猪做月饼去卖,他们一共卖得80元,小猴和小猪做月饼的个数比是5 :3,他们准备分钱时,小猪说要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他拿40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能不能按照小猪的方法来分钱?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趣,引导学生说说不应该平均分的理由,使学生的思考焦点聚到5:3上,理解80元要按劳分配才公平。由此体会到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就在自己身边。]

2、教学例2,探索方法、掌握方法:

(1) 借助提问: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钱才合理?你来分一分。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结果。理解两人一共做了5+3=8份,80元是这8份的总收入,小猴做了这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它的收入是80元的5/8,小猪做了这8份中的3份,也就是3/8,它的收入是80元的3/8。老师即时板书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看到算式,边进行思考比较。

(2) 让学生思考这个分配结果对不对,引导学生检验是否符合已知条件,通过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并巩固了刚才的分配方法是正确的。

(3) 向学生中征询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方法。肯定学生提出的`把80元先按总份数平均分,再取不同和份数来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

(4) 出示例2,让学生自主审题解决。然后在学生的反馈说明中让学生清楚例2实际是把总人数按5:4进行分配,请学生总结列式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用份数归一的方法相对来更容易理解,而从份数再转化成分数能够很好的表现出两人与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与后后者有联系,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两种不同思路,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在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3、教学例3,提升方法,巩固方法

(1) 回到一开始两组分练习本上,共11本,一组5人,一组6人怎么分合理?要求学生能列式计算。让学生理解练习本是按人数来分,人数的比就是5:6,再根据得出的比来按比例分配。邀请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评析,请学生总结方法。(2) 自学书本的例3 ,老师可巡视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存在的疑问。自学反馈时让学生弄清分配的是什么,要按照什么来分配,理解三个班级分配就和两个部分分配一样,只要找到正确的比,从而明确三个班级的人数比就是42:45:44。请学生说清三个班各自是占了总份数里的几份,三个班分得的图书各占图书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3) 根据学生的观察,让学生自由说说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认识,总结一般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 质疑问难: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出示学生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提升问题难度,题目没有明确的比,班级数扩到三个班级,学生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比,说清三个班各自是占了总份数里的几份,三个班分得的图书各占图书总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正确解答问题了。通过让学生从课本中拓展知识,再各抒己见,总结反映出各人学习的收获,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1、分解性练习。我准备先从比向分数的转化着手,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例如已知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对应性练习。3、编题练习。

按排60页的第3题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使学生能联系自已的生活实际,从图中抓住主要的数据信息,从而也就全面掌握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决的关键。[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并能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原始社会星罗棋布、多姿多彩的石器文明,也能掌握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新生,通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对石器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但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高中新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特征、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难点】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进行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元谋人门齿化石》《元谋人在打制石器》,并引导设问:这两幅图都与元谋人有关,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确定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怎样的?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会将这一子目分成三个部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首先,我会采用提问法引出旧石器时代的概念,接着出示两幅示意图,分别是《旧石器时代的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提出问题: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遗址分布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确定的最早人类,早期人类分布于水源附近,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其次,新石器时代这一部分首先我会讲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接着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知道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随之出示表格,让学生同桌交流后完成表格内容:新石器早期、晚期主要代表性的遗址、出现的地域、发展表现。最后,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我会出示氏族社会的史料,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分别有哪些特点?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在讨论结束后我会加以总结,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私有制的出现,进而致使阶级分化,氏族发展成部落,部落发展成国家,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点。

(二)从部落到国家

首先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三皇五帝的传说。接着提出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概况?学生阅读教材后能回答出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接着我会出示史料《礼记·礼运》并提出问题:禹和启继承方式有何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同桌交流后明确:启继承王位表明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我会出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让学生了解夏朝统治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商和西周

由于这一子目内容较多,我会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商和西周的建立、商和西周的政治、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首先我会出示有关商和西周时期概况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完成表格内容。接着我会出示《弼成五服图》和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史料片段,提出问题:商的政治形式是什么?有何政治特点?学生同桌交流后得出:商实行内外服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为了突出西周的政治制度,首先我会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周武王为了维护国家统治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再结合课文中分封示意图,从而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意义构建起对分封制的整个知识框架。之后我会讲述王位之争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西周怎样解决王位继承上的问题?进而讲述宗法制的内容并使学生认识宗法制“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最后商周的经济文化这一部分,我会展示甲骨文、青铜器、农业工具的图片,让学生当做历史讲解员介绍商和西周的经济和文化,最后我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主题设计一期黑板报。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说课稿 篇4

一、导入:

(学生齐读幻灯片)“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黯淡。容貌、财富、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灵魂,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在这一单元中,左联五烈士、马克思、乔治桑、沈从文,一个个伟大的灵魂,跨越时空,依旧美丽。

今天我们学习《悼念乔治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她高贵的灵魂中汲取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二、背景链接:

我们首先了解乔治桑。

学案从作品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其作了介绍,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著作等身,思想超前。

三、明确目标: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体会作者大气磅礴的情感和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掌握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乔治桑的伟大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四、初步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为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乔治桑的思想、功绩、作者对她的赞美)

五、深入探究:我们采用问题引导、步步推进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1、题目是“悼念乔治桑”,全文的哪一句话体现了题目?

——首段“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这就体现了“悼念”二字。这段话成为全文的总纲。

2、“我”对乔治桑有着深厚的感情,请找出表达崇敬之情的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第2-3段

学生自主勾画出“爱慕、钦佩、崇敬、凝视、祝贺、感谢、灵魂是如此伟大”等词语。

老师继续引导:这些词语是什么关系?能不能互换?

——递进关系,语气逐渐加强,不能调换。

我们如何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声音洪亮,由低沉到高昂。

学生自读,提读,教师范读。

3、阅读4-5节,从语言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语言内容上:“不”构成独词段,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乔治桑逝去的只是她的形,她的精神永在人间。这个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乔治桑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两节构成设问句,自问自答,更加真实形象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结构上:是过渡段,主要作用是引起下文对乔治桑的崇高思想的赞美。在现代文大阅读中对过渡段的考察较为频繁。

4、“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不朽”体现在何处?能否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可能会比较准确地找出第六节。

教师强调正如历史上的无数伟人一样,乔治桑不朽在于其“崇高的变容。”(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崇高的变容”的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为“伟人们的躯体消失了,而思想永垂不朽”。 乔治桑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她是“自由的女神”(板书“自由的女神”)。

5、为什么称她是“自由的女神”(引导学生学习9-11节)

(1)学生概括,教师明确:

因为她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节9:她是本世纪人类历史新纪元中雨果所处时代拥有男子才华的伟大女性的典范。

节10:她是法兰西的骄傲,荣誉等身,完美无缺。

节11:无数杰作佳品的伟力在于“善良”二字。

(2)师生共同分析以上3节的语言。

节9:用“不仅……而且”“不仅……也”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其完美的禀性。

节10:使用类比的手法和排比句式,突出其“灵魂的伟大”,类比手法突出了其思想,引导学生注意与乔治桑类比的人的特点,大家看注释,把乔治桑与巴贝斯相比,突出她的政治才能,她的追求自由和妇女解放思想的伟大;把乔治桑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意在称颂她的卓越的文学业绩;把乔治桑与拉马丁相比,赞颂她诗人一样的激情和智慧。三句构成排比,热情歌颂了乔治桑是“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此节,要读出气势。

节11:对比衬托,学生齐读,既有对某些仇视乔治桑的人的愤恨,更要体现出崇敬之情。

6、因为她卓越的业绩,才留下了永恒的精神。

探讨节13: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生默读14-16节,找出答案。

“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指的是第16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作者前后照应,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指的是躯体消失了,精神复活了。这也与文章的第6节前后呼应。

7、她留给人类的永恒的精神是什么?

(1)作者突出了第16节的“留给后人以女权”(2)14节,这种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将推进文明的发展。这两节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

节14:比喻,将其比喻为思想火炬,增添文明的光芒。

节16:类比,其类比的人物有何特点?

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从而突出了乔治桑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地位。

总之,乔治桑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人类精神的导航者。

生用高昂的语调和赞美的感情齐读第16节。

8、分析了内容、语言、手法后,总结全文:

活着的.后来人要接受无数伟大灵魂的“遗赠”,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照应了文章开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悼念乔治桑,让我们记住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引导学生分类概括: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 赢来了真正的光明;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

六、拓展运用:

1、联系乔治桑的精神和业绩,为其写一片段,做为写作素材。注意句式,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一个身材矮小却充满无限激情的女人,向着长空呼唤,蔑视传统呐喊——自由!她是火红的木棉,是坚硬的橡树,是澎湃汹涌的波涛。

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像喷射的火山,扫荡着世俗与黑暗。绝代的才华,吸引着异性的追求。她颠覆着传统的婚姻,张扬着惊世骇俗的个性。

盛产百卷作品,那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支火炬,那是呼唤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大旗,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海市,那是自然风光的画卷。

乔治桑,一个男性的笔名。你用自己的激情洋溢的华章,彰显着不羁和自由。

2、欣赏学习名人墓志铭,请你给乔治桑写一个墓志铭,突出她的主要精神或业绩,也可表现对她的崇敬之情,语言简洁,可使用1-2种修辞手法。

例: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死亡,是你生命的休止符。停下来,抖一抖笔墨,飘下高傲与寂寞。美丽,绝不带进坟墓。

七、结束语

有人说,只有触摸他人的灵魂才能懂得自己的灵魂,只有品读文学的人生才能思考现实的人生。凝视这些伟大的灵魂,品味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才能让生命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让我们齐读学案上的雨果名言,在灵魂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学生齐读)

说课稿 篇5

教学、学习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规范: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身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同学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身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同学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同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提出合适的问题,制定研究的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胶带、剪刀、白纸、表格、放大镜、图画纸、印泥、橡皮泥、水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看魔术扮演?接下来老师就来给大家扮演一个小魔术。不过扮演魔术可是需要助手的,你们谁愿意来做老师的助手呢?不过老师要选的助手是有条件的。出示课件。

(一、我是班中最高大的男生,我的手很大,手指很粗,力气也很大。 二、我是班中最小巧玲珑的女生,我的手和手指很小,力气也很小。)

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请他们留个手印做纪念。取白纸在白纸上印手指印。

师:老师把这两个手指印调换一下,现在不知道是谁的手指印了。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很快就能分辨出来。(教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碘酒倒在金属瓶盖里慢慢加热,移近白纸,白纸上便会出现清晰的棕色指纹。)

师:现在看到了什么?(教师把分辨出来的手指印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老师的魔术是不是胜利了。给老师一些掌声吧。你们知道这手指印是什么吗?(指纹)。

2. 出示幻灯片(导入奇妙的指纹一课)。

二、 新授

(一) 研究指纹

1. 提出问题。

师:指纹这么奇妙,你们都想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呢?

(同学提出问题,教师直接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2. 筛选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是真多啊!现在请你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问题,哪些我们可以在这一节课上就能解答呢?

(引导同学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问题:

(1)我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我的指纹和同学的一样吗?

(3)我和老师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二) 拓印指纹

1. 导入。

(1) 你们是否知道你的指纹在什么地方呢?谁能给老师指一下?

(同学指出自身指纹的位置)

(2) 那好我们就开始研究吧!(找一位同学,拉着同学的手走到教室的一端)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吧!(再走到教室的另一端)在灯光下观察一下吧。(面向全体)我想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下大家说行不行啊?在液体里泡一下可以吗?

(3) 这样观察太麻烦了,谁能给老师想一个方法?(引导同学说出把指纹拓印下来研究)

2. 拓印指纹。

(1)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要把指纹印下来。和自身的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干把我们的指纹印下来呢?(同学讨论)

(2) 教师提出要求

·小组成员互相协助

· 注意纪律,不要大声喧哗。

· 注意卫生

(3) (同学利用自身的方法进行拓印,教师巡视指导)

(4) 考察同学的方法,和时的发现并给予褒扬。

(5) 展示一下自身拓印的指纹。

3. 研究问题。

(1)分小组研究问题。讨论交流研究方法和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安排要求:①搞好分工。②注意纪律。③做好记录。

(2)集体解决问题。

鼓励同学动起来。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借指纹;也可以向老师借指纹。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同学做好纪录。

4. 交流答案,展示研究效果。

(引导同学将研究的方法、过程、研究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地倾听。)

5. 指纹的分类。

① 教师出示三种指纹类型,主同学观察它的形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种物品十分相像?根据自身的.观察,给这种类型的指纹起出自身喜欢的名字。(适时的褒扬同学的回答)

② 总结出:人的指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弓形、箕形、斗形。(幻灯出示三种类型指纹的特征)

③ 引导同学观察自身的指纹属于哪种类型。

6. 知识扩展。

(1) 师:现在到了奖励的时间了,老师这有一本有关于指纹知识的小册子。这上面有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的资料。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这是一本赠给热爱科学,乐于考虑的小朋友的。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小朋友呢?请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到台上领下去。

(2) 指纹画创作

① 向同学展示一些中外有趣的指纹画。

② 鼓励同学自身创作指纹画。(播放一段音乐,让同学进行指纹画创作)。

③ 展示自身的指纹画。(教师要引导同学对指纹画进行评价)

(3) 特色作业

① 回到家后把爸爸、妈妈的指纹拓印下来做一个家庭指纹档案。

② 研究一下自身的趾纹。看一看你的趾纹和你的指纹有什么相似或是不一样的地方。

三、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我们原本很熟悉但又不太详细的知识,它是我们的朋友——指纹,有关于它的知识,你们还想再继续研究吗?那么,这项研究就交给你们了,老师祝你们胜利。下课。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

1.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理论);

2.本学期模块教学常规平安教育;

3.本课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体能与健康,首先从健康的角度说明良好体能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参加锻炼,提高体能。第二部分:了解学生自己的体能状况,正确评价体能状况。第三部分:发展体能的内容和方法,针对体能的不同要素,提出任何进行科学锻炼。第四部分:制定个人体能发展计划,从整体上确定科学锻炼的原则,根据原则制定计划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体质健康标准模块教学测试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有所了解和掌握,能够在教学中初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搞好锻炼,但在怎样用科学方法去锻炼还不够深入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一步教学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对学习和掌握制定个人体能发展计划充满信心,为学生在今后的课余体育锻炼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而较好。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能;

2、指导学生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和实施锻炼计划;

3、本学期模块教学常规平安教育

4、本课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练习

五、本课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发展体能的科学锻炼方法;2.如何制定锻炼计划。

教学难点:用“靶心率”和“RM”的原理与方法分别调控有氧锻炼和力量的强度。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除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外,应特别注重将本课内容渗透到实践课中,通过实际锻炼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兴趣,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练,可采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教法,做到使学生身心愉快,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平安、高效,在练习阶段以学生恢复性练习提高运动强度。

七、教学过程:

(一)引情入境阶段:

1、各班课堂常规培养与展示;师生问好

2、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介绍;

(二)激发兴趣阶段:

1、本学期模块教学基本安排;

2、模块选项安全常规要求;

本阶段教师通过理论讲述,学生听讲、记录学期模块教学安排、模块常规要求、要点。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模块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对模块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意识,为本学期在体育与健康模块学习和锻炼中,打下良好基础做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技能学习展示自我阶段:

(1)、各班学生以组为单位,按4列横队集合,队列队形反应展示;

(2)、各班集体展示热身操展示;

(四)、学生恢复性耐力练习阶段:

(1)、教师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要求;

(2)、学生恢复性身体素质练习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五)、恢复身心阶段:

(1)、在教师带领下做放松操;

(2)、对本课进行小结,点评。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田径场;

(2)、器材:跑道。

九、心率与密度预计:

(1)、心率:135%-138%;

(2)、运动密度:34%-38%

标签:说课稿 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