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散文集 > 优秀散文集

触摸灵魂

触摸灵魂

周国平在他的《岁月与性情》的序里说:我判决自己诚实。然后絮絮叨叨地说他的童年的趣事少年的叛逆和青年的迷茫。我是睁着眼睛一点一点细细地读然后深深地感叹和羡慕。他的童年并不丰富多彩,他的少年也并不意气风发,他的青年也并不春风得意,我羡慕的,只是他敢一点一点地写出来,一点一点地剥开岁月的浓雾和面纱判决自己诚实。
而我,却是躲藏的,躲藏着与成长有关的所有岁月,从来不敢判决自己诚实。曾经有人好奇地问过我的生日,我有些苦恼,不是因为刻意地隐瞒,而是当我在学校要办身份证的时候无意地问母亲:我的生日是3月1日吗?阴历还是阳历?母亲的回答让我鄂然和颓废:她说具体她也不知道是哪一天甚至生年也只是好象是。年少而敏感的我当时是无言哽咽了的,不过,我依然原谅母亲,为母亲曾经经历的一切肉体与精神的苦难。赫奈。马格里特,一个超现实画派的魔法师,当有人问及他的童年,他的回答一概是:忘记了。真忘记了吗?在他的画里,无没有回忆的影子。如同画,人生的起始是笔触的开端,或明朗或阴郁,或鲜艳或晦涩。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就好象一望无际的墨黑墨黑的夜,看不见星星也看不见月亮,所有的片段在想要追忆或者别人问起的时候是头疼欲裂的根源。但是在越来越频繁地晕倒之后我明白,有些岁月的碎片是用刀镌刻的,你无法磨蚀也不能清除。它成为你一生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多少年。父亲的掌心,于我,就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却严实地围着荆棘藩篱的花园,我永远只能观望而不能翻越和戏耍。直接影响到我情感渴望的航标。
世间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平凡而普通,不过是谁比谁的脸蛋漂亮一点,谁比谁的出身高贵一点,谁比谁生活的环境优越一点,然,几十年后,谁不是一捧骨灰。似乎如此说来有些颓废,却是真实存在和谁也不能逃避或者绕行。在这段几十年我们必行的路上,每个人都在真实地演绎着一个角色,都在和自己的灵魂做着无休止地辩论和寻找相融点。而我寻找灵魂的方式是文字。包括在文字中交流的朋友。我并不去了解和探究文字背后的人,而是努力去倾听藏在文字中的最真实的灵魂絮语。曾经和一个女孩子在文字中常常快乐地交流,但是,在文字之外,我是沉默的,沉默到懒得回一个信息给一个问候。直至最后她产生了怀疑:你和你的文字都是虚伪的。看着这句话和其他的留言,我只是扬扬嘴角笑了笑,愈加地沉默,不肯给出半句解释。文字,常常是独处的产物,是最贴近灵魂的东西。通常与夜晚相关联。而当喧嚣散去尘埃落尽的时候是一个人真正撩开面纱与灵魂对坐的时刻,也是最真实的自己。如果说这是虚伪,那么,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真实。
生命,并不严丝合缝。总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补,每个人填补的方式也不一样。而我,填补空白的方式是一次一次地埋首书页,当我我对人生态度的茫然和怀疑,就在书页之中寻找与之相切合的生命的论点。我也用琴音去干扰内心的彷徨。虽然从没有专修过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当我与自己的灵魂背离,它是我纠正航向的灯塔。静坐,随意拨弄琴弦,或者,用最高亢而没有章法的滑弦让内心强烈的杂音顺势飞将出去,重拾安宁。
友说,对而今的生活感到茫然,失去了方向。我反问:你想要什么?无论平庸还是辉煌,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后悔曾经的追求。我说给他听的,是我最大的愿望:将小小的女儿抚养大,然后在一个古老小镇的近郊找一农家小院直到终老。我的追求简直算不上追求,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愿望。然,这却是我最想要的:放弃城市的一切,只与自己灵魂面对。但是,我并不认为对权利或者金钱的追求是庸俗,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就无所谓对错,就值得去努力追求。
我的这个愿望在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得到了印证,大同小异。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当诗人的灵魂虔诚的把农场当作涤罪的时候,实际上是向往一个可以让自己休憩的避难所。”周所描述的是文革期间大环境下的诗人或者说是在那个浑浑噩噩的年代有着情形灵魂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文人。我并非诗人,更非文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不喜欢文人这个称呼。而今也不存在文革那样的社会环境,所以也无避难一说,我也无罪需要饶恕。只想摈弃尘世浮华寻找灵魂宁静的所在。
曾和一友笑曰:真想去偏远的地方支教。他说我整个一梦中人。其实,虽是笑谈,却是最认真的渴望。他不明白,我是在为当初那么决绝地离开那个小山村,离开那些仰望我的渴望求知的眼睛偿还债务,在那些童真的依依不舍和渴求里,我的灵魂从离开那一刻起从来就没有安宁过。人生非赎罪,但是,都在下意识中填补着某些空缺和遗憾,谈到这,我也明白为何喜欢上周国平的文章并且在他的文章里与他的灵魂安静地遭遇对碰,因为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真实。如他所剥白自己的性情:敏感和淡泊,矛盾突出的两极。他也真正做到了:我判决自己诚实。
如是,岁月的尽头,当我在静夜,微笑着触摸自己的灵魂,能够无撼地对自己说:我判决自己诚实。

周国平在他的《岁月与性情》的序里说:我判决自己诚实。然后絮絮叨叨地说他的童年的趣事少年的叛逆和青年的迷茫。我是睁着眼睛一点一点细细地读然后深深地感叹和羡慕。他的童年并不丰富多彩,他的少年也并不意气风发,他的青年也并不春风得意,我羡慕的,只是他敢一点一点地写出来,一点一点地剥开岁月的浓雾和面纱判决自己诚实。
而我,却是躲藏的,躲藏着与成长有关的所有岁月,从来不敢判决自己诚实。曾经有人好奇地问过我的生日,我有些苦恼,不是因为刻意地隐瞒,而是当我在学校要办身份证的时候无意地问母亲:我的生日是3月1日吗?阴历还是阳历?母亲的回答让我鄂然和颓废:她说具体她也不知道是哪一天甚至生年也只是好象是。年少而敏感的我当时是无言哽咽了的,不过,我依然原谅母亲,为母亲曾经经历的一切肉体与精神的苦难。赫奈。马格里特,一个超现实画派的魔法师,当有人问及他的童年,他的回答一概是:忘记了。真忘记了吗?在他的画里,无没有回忆的影子。如同画,人生的起始是笔触的开端,或明朗或阴郁,或鲜艳或晦涩。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就好象一望无际的墨黑墨黑的夜,看不见星星也看不见月亮,所有的片段在想要追忆或者别人问起的时候是头疼欲裂的根源。但是在越来越频繁地晕倒之后我明白,有些岁月的碎片是用刀镌刻的,你无法磨蚀也不能清除。它成为你一生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多少年。父亲的掌心,于我,就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却严实地围着荆棘藩篱的花园,我永远只能观望而不能翻越和戏耍。直接影响到我情感渴望的航标。
世间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平凡而普通,不过是谁比谁的脸蛋漂亮一点,谁比谁的出身高贵一点,谁比谁生活的环境优越一点,然,几十年后,谁不是一捧骨灰。似乎如此说来有些颓废,却是真实存在和谁也不能逃避或者绕行。在这段几十年我们必行的路上,每个人都在真实地演绎着一个角色,都在和自己的灵魂做着无休止地辩论和寻找相融点。而我寻找灵魂的方式是文字。包括在文字中交流的朋友。我并不去了解和探究文字背后的人,而是努力去倾听藏在文字中的最真实的灵魂絮语。曾经和一个女孩子在文字中常常快乐地交流,但是,在文字之外,我是沉默的,沉默到懒得回一个信息给一个问候。直至最后她产生了怀疑:你和你的文字都是虚伪的。看着这句话和其他的留言,我只是扬扬嘴角笑了笑,愈加地沉默,不肯给出半句解释。文字,常常是独处的产物,是最贴近灵魂的东西。通常与夜晚相关联。而当喧嚣散去尘埃落尽的时候是一个人真正撩开面纱与灵魂对坐的时刻,也是最真实的自己。如果说这是虚伪,那么,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真实。
生命,并不严丝合缝。总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补,每个人填补的方式也不一样。而我,填补空白的方式是一次一次地埋首书页,当我我对人生态度的茫然和怀疑,就在书页之中寻找与之相切合的生命的论点。我也用琴音去干扰内心的彷徨。虽然从没有专修过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当我与自己的灵魂背离,它是我纠正航向的灯塔。静坐,随意拨弄琴弦,或者,用最高亢而没有章法的滑弦让内心强烈的杂音顺势飞将出去,重拾安宁。
友说,对而今的生活感到茫然,失去了方向。我反问:你想要什么?无论平庸还是辉煌,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后悔曾经的追求。我说给他听的,是我最大的愿望:将小小的女儿抚养大,然后在一个古老小镇的近郊找一农家小院直到终老。我的追求简直算不上追求,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愿望。然,这却是我最想要的:放弃城市的一切,只与自己灵魂面对。但是,我并不认为对权利或者金钱的追求是庸俗,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就无所谓对错,就值得去努力追求。
我的这个愿望在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得到了印证,大同小异。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当诗人的灵魂虔诚的把农场当作涤罪的时候,实际上是向往一个可以让自己休憩的避难所。”周所描述的是文革期间大环境下的诗人或者说是在那个浑浑噩噩的年代有着情形灵魂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文人。我并非诗人,更非文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不喜欢文人这个称呼。而今也不存在文革那样的社会环境,所以也无避难一说,我也无罪需要饶恕。只想摈弃尘世浮华寻找灵魂宁静的所在。

标签:触摸 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