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散文集 > 优美散文集

诗歌教学模式随想

诗歌教学模式随想

时候已是深冬,天气是那样的阴霾,我象往常一样按照固定的时间点起来,甚至比往常还要早几分钟,从家出发,前往23路车站牌,一路上心想,今天真的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不用急急惶惶了,虽然是雾气朦朦,虽然是寂无人声,但是我走得很轻松,很有节奏,只听见高跟鞋敲打路面的清脆的撞击声。
  一想起那天讲公开课的种种收获,各个环节的把握,语言的凝重,深沉,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我的脚步更加轻快了,不自觉的哼起了那首音域宽广的歌,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
  恍然觉得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真的是其乐无穷(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站牌前)
  今天早读该干什么,《故乡》一课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感受一下,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教学以及其他几种文体的教学(文言文、诗歌、童话)应当有一个大致的模式和框架,作文活动课、听说训练以及……
  在昨天的诗歌教学中,我已初步领悟到真正体味到诗歌教学的初步模式:
  1,粗读领悟情感
  2,细读表达情感
  3,再读玩味思路
  4,研读品味语言
  5,查阅生平背景
  6,寻找契合点
  “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的情感的积聚产生,喷涌而出,常要有一个触发点,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事件或赏景过程中产生,那么作者就会把这思想的产生、起伏过程写出来,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者说结构形式,有时思路是很自然的,有时作者是为了追求一种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或者跌宕起伏……等等,就要匠心独运刻意设计一种与自然顺序相悖的结构形式,比如倒叙,比如欲扬先抑。
  如果想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感知文字感知语言这就涉及到了粗读,在读的过程中,刚开始枯燥乏味,读了几遍之后,似乎有了一点感觉,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继续读几遍之后,渐渐有了较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候一下子明白了一些东西,算作是顿悟吧,真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感觉,那时你在阅读过程中的苦就会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便是兴味盎然,其实在这个理解情感的朗读过程中你已不知不觉熟读成诵,何须老师强调,不会背不准回家,真的是自觉自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甚至你还会深层的探究下去,作者的这种感情是怎样传达出去的?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还是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自然抒情?甚至你还会更深一层的探究下去,同是此地此景,为什么作者触景生的情不一样,这时你就会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背景,比如《观沧海》,沧海壮阔气势,以及吞吐日月的壮丽及胸怀恰好与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相吻合,相碰撞,于时便应运而生了,也或者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早就积聚心中,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载体来寄寓,终于在千回百转之中发现,也就是说,一种是自然相互撞击,一种是寻找载体。
  总之经过这样的解读过程,你的心领神会,你的这种积淀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发酵,比如,你到某个地方遇到相同的场景,产生同样的情绪,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吟咏起来,那么这首诗便真正化为你自己的了。
  更高一层次,便是改头换面,信手拈来,自然入诗,那么你就成了作者。
  把握诗歌的结构形式,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运用,那便真的道理挥洒自如的境地,由必然王国进入了随意驰骋的自由王国了,一旦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劳累和疲乏,而真正体味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
  ……
  在这站牌前,我思绪的潮水江河直下,一泻千里汪洋恣肆,“嘎”的一声车停在我的面前,我三步并作两步跳上去,上车之后才发觉天光大亮,一看表,7:55分了,哎呀,今天的早读肯定迟到了,真急死人,现在才发觉我在站牌前整整站了20分钟,中间怎么少了一班车?司机解释中间那班车坏了。
  哎,我起得那么早,还是个迟到,这不是我能左右的“欲济无舟楫”这个外在的条件真的很重要。
  看来一个人要想达到目标。光靠主观愿望和自身的一些的条件是不行的,必须把握外在,这个外在条件有环境,工具,那一天倒是早早坐上了车,工具是不必考虑了,谁知下雨道路不通,阻隔了还是迟到,而今天道路畅通,公交车却少了一班。
  思量下来,感触颇深,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除了丰富自身外,还要考虑到诸多外在因素,熟知外在因素,驾轻就熟,多准备几套方案,以便应对。
  坐公交车真的要考虑车的时间点,出没规律。还要提前考虑,留点余地……

时候已是深冬,天气是那样的阴霾,我象往常一样按照固定的时间点起来,甚至比往常还要早几分钟,从家出发,前往23路车站牌,一路上心想,今天真的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不用急急惶惶了,虽然是雾气朦朦,虽然是寂无人声,但是我走得很轻松,很有节奏,只听见高跟鞋敲打路面的清脆的撞击声。
  一想起那天讲公开课的种种收获,各个环节的把握,语言的凝重,深沉,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我的脚步更加轻快了,不自觉的哼起了那首音域宽广的歌,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
  恍然觉得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真的是其乐无穷(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站牌前)
  今天早读该干什么,《故乡》一课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感受一下,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教学以及其他几种文体的教学(文言文、诗歌、童话)应当有一个大致的模式和框架,作文活动课、听说训练以及……
  在昨天的诗歌教学中,我已初步领悟到真正体味到诗歌教学的初步模式:
  1,粗读领悟情感
  2,细读表达情感
  3,再读玩味思路
  4,研读品味语言
  5,查阅生平背景
  6,寻找契合点
  “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的情感的积聚产生,喷涌而出,常要有一个触发点,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事件或赏景过程中产生,那么作者就会把这思想的产生、起伏过程写出来,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者说结构形式,有时思路是很自然的,有时作者是为了追求一种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或者跌宕起伏……等等,就要匠心独运刻意设计一种与自然顺序相悖的结构形式,比如倒叙,比如欲扬先抑。
  如果想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感知文字感知语言这就涉及到了粗读,在读的过程中,刚开始枯燥乏味,读了几遍之后,似乎有了一点感觉,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继续读几遍之后,渐渐有了较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候一下子明白了一些东西,算作是顿悟吧,真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感觉,那时你在阅读过程中的苦就会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便是兴味盎然,其实在这个理解情感的朗读过程中你已不知不觉熟读成诵,何须老师强调,不会背不准回家,真的是自觉自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甚至你还会深层的探究下去,作者的这种感情是怎样传达出去的?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还是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自然抒情?甚至你还会更深一层的探究下去,同是此地此景,为什么作者触景生的情不一样,这时你就会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背景,比如《观沧海》,沧海壮阔气势,以及吞吐日月的壮丽及胸怀恰好与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相吻合,相碰撞,于时便应运而生了,也或者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早就积聚心中,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载体来寄寓,终于在千回百转之中发现,也就是说,一种是自然相互撞击,一种是寻找载体。
  总之经过这样的解读过程,你的心领神会,你的这种积淀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发酵,比如,你到某个地方遇到相同的场景,产生同样的情绪,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吟咏起来,那么这首诗便真正化为你自己的了。
  更高一层次,便是改头换面,信手拈来,自然入诗,那么你就成了作者。
  把握诗歌的结构形式,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运用,那便真的道理挥洒自如的境地,由必然王国进入了随意驰骋的自由王国了,一旦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劳累和疲乏,而真正体味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
  ……
  在这站牌前,我思绪的潮水江河直下,一泻千里汪洋恣肆,“嘎”的一声车停在我的面前,我三步并作两步跳上去,上车之后才发觉天光大亮,一看表,7:55分了,哎呀,今天的早读肯定迟到了,真急死人,现在才发觉我在站牌前整整站了20分钟,中间怎么少了一班车?司机解释中间那班车坏了。
  哎,我起得那么早,还是个迟到,这不是我能左右的“欲济无舟楫”这个外在的条件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