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散文集 > 优美散文集

来自大地的声音

来自大地的声音

自从我接近散文写作以来,一直在想“诗意的叙述”该在散文里如何展开。来自大地的声音是怎样在文字里出现呢?正想不出头绪的时候,在新散文里值班期间读到了耿翔的散文。说实在的,我以往遇到被大家都称说好的散文,就会自动警惕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解读了耿翔的散文以后,我不但没有保持距离,反而更接近了,这是很少有的现象,或许也就是仅有几次中的其中之一吧。因为我在耿翔的散文中感到了那就是来自大地的声音,是来自现场的声音。比如粮食响动的声音,粮食在太阳晒后的味道等,在耿翔的散文里一一呈现了。
我认为好的散文不能简单地用“好”和“不好”的字眼来做评价的,只能用“意义”来进行解读。然而,解读耿翔的散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种精神的劳动,一种精神的遇合,必须在一个早晨,迎着朝阳,想到自己下乡时的农耕劳动,想着自己怎样在农田里孜孜不倦地劳作,才能逐渐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散文里,精神的闪光远远要超过具体的意象操作。

一、耿翔精神追求的解析
乡村在耿翔的散文里是怎么的表象呢?“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他的散文整体上还是一种回归,一种存在,一种反醒,一种寻找。也就是说,读者可以从他的散文里感觉到他在寻找什么,虽然他没有具体告诉读者他在寻找什么,但还是能够感觉到的。他把诗歌精神贯穿在散文的语言叙述里,张开了诗歌的翅膀,精致地推出了他理想的村庄——一个叫做马坊的地方,终于完成了整体渗透诗歌意境的散文,路程虽然很漫长,怎样象征都找不到它的归期,但他还是一直飞翔着,就这样坚持飞下去。总之,耿翔的散文包含了诗歌的精神,只是没有用诗歌的形式而已。
在耿翔的散文里,诗歌的精神和散文的叙述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了。诗歌在他这里,是一种精神的寻找,是一种心灵安慰的寻找。这种慰籍一般人是不容易寻找到的,需要一个心胸广阔的,有精神与自然同在意识中的人才行。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对于读者的欣赏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诗歌给人的感觉是代替神来说话的,而散文则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切交流,由于他的散文具有浓浓的诗意,所以让人感到有一种神在的感觉,比如“我以为,宇宙间最隐秘的声音,是神教导万物,如何在大地上带着善意生长。万物能在夜色里没有欲望地站着,突然一前一后地息声,开始虔诚地接受什么,这些自然的生命链条,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庄严。”还有“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在生活中,耿翔是回家乡寻找精神依托的。城市是让人迷惘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人人几乎焦灼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精神载体来承担些什么,他寻找到了农村,曾经像母亲一般给了他一切的乡村,“每一种粮食在农村,都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是有明确的神位的。当然,苜蓿在我们这里,既是一种青草,也是一种粮食。”
在耿翔的散文里,人和动物和谐地交流,闪烁着农业耕种时代闪光的文明。耿翔对农业时代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还有“我想说,想一想农村,想一想农业,想一想农民,我们困顿于城市的心情,会由此好起来。”虽然农业文明不是文明的终极,工业文明也不全是洪水猛兽,但是珍惜农业文明是我们人类至少应该保留的一份良心。

二、耿翔散文语言的欣赏
对耿翔语言的感觉是容易完成的,因为语言可以通过直觉来完成,还有藏着语言下的那些东西。耿翔写的是一个叫马坊的乡村,所以“马”的意象出现的特别多,可以说一直贯穿在叙述中,他让人感受到有“一种栗色的光滑”。但耿翔确确实实在写散文,不是在写诗歌,文体中没有很大的跳动和跨越,也没有诗意的抽象,一切都是具体的,是可感的。淡淡且又平静地叙述马匹,近距离地叙述。
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钉在心灵的语言,是语言之精华。诗歌语言不是形容词的堆砌,而是可以表达“神的意志”,我在耿翔的散文里大量地读到可以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句子,如“但夜的羽翼,仍在空气里鼓荡”,再如“只有我一个人不能不思不念,不敢轻易把心放在夜的臂弯里。”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把一种思念的境界恰当地表达出来了。还有耿翔与故乡之间的默契,“就知道我和故乡的距离,在长久的离散之后又一次被鸟声缝合了。”用鸟声来缝合距离,也只有在诗歌的场内才能完成。
对于农业耕作,对于简单的农业劳动,在耿翔的散文里表达出很浓的深情——“播种时节,它永远在土地的心脏里穿梭,土地温润的气息,使它铁制的铧尖,成了游走在泥土里的最明亮的镜子,反射出扶犁者满怀的心情,也反射出一个季节的光芒。”这样精练的语言已经具备语言所有的弹性,如果不是用近乎诗歌的语言,是难以完成的。耿翔散文不仅仅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了心境,也烘托出乡村环境的“泥土的淳朴,种子的淳朴,一村人的淳朴,犁用温情的木头和锋利的铁,每天从日出领略到日落。”他对乡村的理解是“我以为,乡村生活的直白和含蓄、温暖和枯涩、永恒和消亡,都在一块苜蓿地里看得到。这么软体的植物,这么细碎的花叶,会让泥土在一年之中,几次爆发出生殖的力量,乡村精神的贫穷和富有,因苜蓿的遍地生长,而显得伸手可摸。”他对季节的感悟是“我喜欢谷雨这个节气。因为艰辛的米,又要被重新播种了。”
正因为散文有了诗意,才使有限的文字有了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中感到有一种氤氲的气体,感到心灵被慰籍的滋味。读散文读出了味道,要比得到某种现成的理念更有意义,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有“直到大地上的雾气升起来,我们才从苜蓿的直白、温暖和永恒里,退出遍体草香的身子”这样的句子,读者不仅仅读到了美,而且理解了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可能保持这样的美。当然,耿翔也是有直接抒发的胸臆,看似是文章的大忌,但文章已经铺垫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说出来也显得自然了。“五峰山,我想跪下来说出这句话。”面对需要自己感恩的母体一般的五峰山,有什么不可以跪下来呢?“跪下来”这一动作恰恰说明了作者的心情。
耿翔在《马坊书》用好多的笔墨写马、写风,同时写吹在父亲背脊上的风,因为有情感,有观察,才会有独特的灵感,才会有和这样广阔的语言场,因此他吟歌道“我更确信,那些吹在父亲背脊上的风,才是大地上真正的风。”“风和人一样,一直都在乡村里赶路”,还有“在抵达故乡的路上,不要问我风为什么呼啸。”


三、耿翔的描述和现场感
诗歌是不用描述技巧的,但对散文而言,描述是不可缺少的。在耿翔的散文里也有不少精彩的描述:“雪在身边落着,羊在身边走着,他在放羊的沟坡里,时不时要吃一锅旱烟。他吃烟的精神,绝对高涨和饱满,几分钟内,吃得烟火出声,吃得脸色通红,吃得心肺透畅,吃得天底下,只有吃烟这一种受活了。”比如耿翔对风的灵动的描述:“我只能告诉你,一个记忆中没有风的人,是没有故乡的人。特别在马坊,在黄土堆积出的这块很少大难、也很少大乐的田园里,风的灵性的手里,就握着我们生活的所有方向。那些在这里生活到一定年龄的人,他们不会再用耳朵笨拙地听风了。他们每天走出家门,只要抬头望望天,就知道还在天边的风,会吹来一个什么样的天气和心情。”这是耿翔对这个叫马坊的地方有着特定地理风貌的描述,十分醒目地让读者对马坊有了具体地理环境的印象。
散文描述常常可以强化自身的现场感,与诗歌的表达是有不小的区别,但耿翔处理的很好。“好了,夜里一阵呼啸的风过后,清晨打开窗户,就有零星的花朵站在枝头上了。接下来风也知道,它不能再呼啸了,必须歇上一阵子,等所有的花朵绽放完了,再从残红里,把带绒的坐果吹出来……好了,夜里一阵呼啸的风过后,清晨打开窗户,黄得透明的麦子,把一个村庄都照亮了。”“一颗多么细小的谷粒,小到麻雀的眼睛,都有它的好几倍”。这样的句子现场感多强啊,令人充分地感受到那是来自现场感的诗意。耿翔对乡村的苜蓿是怎样生长的描写:“我发现苜蓿,春天多夹在小麦或油菜中间,夏天多夹在玉米或谷子中间,秋天多夹在荞麦或豆子中间。”这让人感觉似乎就是现场,能清晰地看见了苜蓿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状态。



耿翔的《马坊书》几乎是固执地描写乡风和父亲的脊梁之间的联系。“那时的父亲和风,迎面挤在羊肠小道上,风想穿过父亲和他背上的高粱捆,父亲想穿过风在狭路上的凌厉。而风的凌厉,像在父亲的背上,点着了那捆本来就燃烧着的高粱。只是以前,它们分片在田野上燃烧着,现在,这种属于庄稼的成熟的燃烧,就被风集中在父亲的背上了。”还有是耿翔对父亲的劳动和自己的生活出路之间那种关系的描述:“现在想起来,父亲从沟里完成的这些背柴爬坡的劳动过程,对于一座在世俗生活中,显得有些单调的村子,无疑像一种仪式,每天由他一个人进行着。我是惟一的观看者,我对这个过程的悲壮感,当时是意识不到的,只想父亲的背脊曾经是我的路,也是柴草和风的路。”这是多么有灵气的描述。因为他不是在单纯地描写一件生活现象,而是把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事情串连在一起来描述,无疑是加强了描述的灵气和力度。

四、细节和独到的地方
对于散文来说,细节向来是重要的。在耿翔的《马坊书》里,精彩的散文细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读者处处都可以感受到。
“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对马的欣赏,就像对父亲的欣赏,在许多时候,都让目光沿着马鬃滑落,一直滑落到它毛色最光亮的脖子上。”“我的手,在乡野上最富有的阳光和风的怂恿下,突然向马的脖子伸去,一种栗色的光滑,模糊地告诉我丝绸到底像什么。等我抬起头,碰到马在似解与非解之间回头注视的眼神,我才稚嫩地发现,在大地上生长得最美丽的眼睛,绝不为人类所独享。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但那时,我只迷恋马的眼睛的美丽,一致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冷不防遇到一些人美丽的眼睛。”这些细节,足以了解作者对一匹马的情感有多深,让人读来多特温暖,特有现场感。
“我细心地擦着放在案上的几个瓦罐,直到擦出当年的亮色来。”耿翔把自己置身其中,擦瓦罐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感情。耿翔对乡村和马更是充满了温情,“我仍需要承认,我糟蹋过庄稼,我鞭打过牛羊,我捕杀过飞鸟,但从未抽过这匹枣红马一鞭子。”这个细节“一鞭子”是多么到位。
“被晨光从浓稠的树叶里筛下来,大面积落在我的脸上和心上。真想伸手抓一把,放到眼前仔细认一认:这都是些什么样的鸟声?”写出了对鸟儿的心情。“是一村人的鸟声,是他们在大地上用更多的树木、青草、庄稼等绿色换来的”,用鸟声带出了乡村环境,在这里已经变为了一个闪光的细节。
“我的经验中,父亲的脖子和马的脖子一样,是身体上最有力量的部分。”“那些夜晚,我摸过躺下的父亲的脖子,那是一种赛过土地的粗糙。我以为他身上惊人的力量,就藏在这些粗糙里,也就以此想着马的脖子。”作者特别注意强化了某一局部的细节,对父亲的脖子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读者难以忘记这个温暖舒心又重情的细节。
“只有冬日的太阳,把一丝暖意小心地放在他的身上。”拟人化的太阳用一个“放”的动作,使这些文字鲜活了,这就是耿翔对冬日太阳的描写的。“也是村里的女子们,掐菜时最容易留下手里余香的地方。”写出了乡村的女孩们是可爱的,她们就是采野菜也是小心翼翼的。“他的经验是,鲜嫩的苜蓿在铡刀底下,发出的声音也是脆亮的,铡完苜蓿的刀口刀刃上,也有一股清香亮闪闪的。”这样的描述一是通过苜蓿的“亮闪闪”表达了父亲对苜蓿的喜爱;二是描述了父亲的劳动是美丽的。
一篇精美的散文,精彩的细节自然重要,这就是作者“独特的感觉”和文章内质的重元素,在耿翔的《马坊书》中处处可见。如“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短短一句话,精辟地代替了马匹去感觉世界的动感,是作者对于“通感”这一写作技巧的升华。
“等哗拉拉落下一场大雨后,我才恍然明白,风呼啸着旋到天上去,是要为大地讨些雨水回来的。”把风和雨之间关系激活了。在耿翔眼睛里,几乎像印第安人一样,认为一切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灵动的,从植物到物品,都是这样,一句“不仅是吃谷子长大的我,就是那些盛谷子的泥烧的瓦罐、草编的粮囤,也意识到离装新谷子的时间不远了。”写出了人和物的灵性与动性。

五、其它方面
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歌的场,散文自有散文的场。为了更有在场感,作者个人的心理在写作中自然要出现。在耿翔的《马坊书》里,其实也不缺乏这样的心理活动,“其实,我是想在这把黄铜锁子上,最先摸出父母的一些气息。”“如果可能,父母的魂也应该清亮地跟进来了。”“我只有祈祷:让我醒来吧,不能老把故乡放在梦里。”其实这些就是他的心理描述和他的愿望。

耿翔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对属于思想性的现成概念做表述。他是怎样做的呢?我发现他利用了自己的聪慧才智,采取了对外界事情淡化的迂回,比如从长安的忧郁中剥离出来。”什么才算是长安的忧郁呢?他把具体的“长安的忧郁”交给了读者去想。“那是一个时代集体的痛,一位靠织布种地过日子的乡村女人,也要用破碎的心来承担。”作者用“时代集体的痛”概述了那样具有现代丰富政治概念的东西,回避了散文整体的不和谐。我是否能用这样的语言来概括耿翔的表述——他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散文表达上的清澈,他竭力不让有什么东西来阻挡他表达的清澈。
尽管如此,但没有瑕疵的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我读了《马坊书》后,感觉耿翔的表达在整体上是优秀的,但在某一部位也存有败笔之处。如“谁知摸过之后,又是多么的不同,真像摸着一块缎子。”“缎子”这一物象在这里出现,似乎有些不协调。“我的骨子里,也应该长满淳朴。”这一句感觉有些过硬,使语言的弹性降低了。另外,在结构上也存有不足之处。如《我写过的那些苜蓿——马坊书之四》,开头的交代有些过多,就显得头重脚轻了。有时候,耿翔似乎想在文章的开头,就把自己的全部意思都告诉读者,有一种急迫感。如“以我在过去的生活中,与庄稼缔结下的私人情感,要推选一种代表这里的粮食,会首先推选谷子。”有些章节的结尾不是很利索,有显拖泥带水了。如“在这么大的乡野上,要想看到更好的日子,风只有呼啸着。”似乎想在结尾处再作一些概括……当然,以上的读后感仅是我的个人之言。有没有读透之处,请耿翔老师谅解为感。
耿翔对幸福的诠释是:“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一个能把散文写到这种程度的人,就有理由相信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在此,我衷心祝福耿翔,也祝福新散文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写出更好、更有分量的作品。


自从我接近散文写作以来,一直在想“诗意的叙述”该在散文里如何展开。来自大地的声音是怎样在文字里出现呢?正想不出头绪的时候,在新散文里值班期间读到了耿翔的散文。说实在的,我以往遇到被大家都称说好的散文,就会自动警惕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解读了耿翔的散文以后,我不但没有保持距离,反而更接近了,这是很少有的现象,或许也就是仅有几次中的其中之一吧。因为我在耿翔的散文中感到了那就是来自大地的声音,是来自现场的声音。比如粮食响动的声音,粮食在太阳晒后的味道等,在耿翔的散文里一一呈现了。
我认为好的散文不能简单地用“好”和“不好”的字眼来做评价的,只能用“意义”来进行解读。然而,解读耿翔的散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种精神的劳动,一种精神的遇合,必须在一个早晨,迎着朝阳,想到自己下乡时的农耕劳动,想着自己怎样在农田里孜孜不倦地劳作,才能逐渐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散文里,精神的闪光远远要超过具体的意象操作。

一、耿翔精神追求的解析
乡村在耿翔的散文里是怎么的表象呢?“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他的散文整体上还是一种回归,一种存在,一种反醒,一种寻找。也就是说,读者可以从他的散文里感觉到他在寻找什么,虽然他没有具体告诉读者他在寻找什么,但还是能够感觉到的。他把诗歌精神贯穿在散文的语言叙述里,张开了诗歌的翅膀,精致地推出了他理想的村庄——一个叫做马坊的地方,终于完成了整体渗透诗歌意境的散文,路程虽然很漫长,怎样象征都找不到它的归期,但他还是一直飞翔着,就这样坚持飞下去。总之,耿翔的散文包含了诗歌的精神,只是没有用诗歌的形式而已。
在耿翔的散文里,诗歌的精神和散文的叙述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了。诗歌在他这里,是一种精神的寻找,是一种心灵安慰的寻找。这种慰籍一般人是不容易寻找到的,需要一个心胸广阔的,有精神与自然同在意识中的人才行。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对于读者的欣赏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诗歌给人的感觉是代替神来说话的,而散文则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切交流,由于他的散文具有浓浓的诗意,所以让人感到有一种神在的感觉,比如“我以为,宇宙间最隐秘的声音,是神教导万物,如何在大地上带着善意生长。万物能在夜色里没有欲望地站着,突然一前一后地息声,开始虔诚地接受什么,这些自然的生命链条,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庄严。”还有“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在生活中,耿翔是回家乡寻找精神依托的。城市是让人迷惘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人人几乎焦灼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精神载体来承担些什么,他寻找到了农村,曾经像母亲一般给了他一切的乡村,“每一种粮食在农村,都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是有明确的神位的。当然,苜蓿在我们这里,既是一种青草,也是一种粮食。”
在耿翔的散文里,人和动物和谐地交流,闪烁着农业耕种时代闪光的文明。耿翔对农业时代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还有“我想说,想一想农村,想一想农业,想一想农民,我们困顿于城市的心情,会由此好起来。”虽然农业文明不是文明的终极,工业文明也不全是洪水猛兽,但是珍惜农业文明是我们人类至少应该保留的一份良心。

二、耿翔散文语言的欣赏
对耿翔语言的感觉是容易完成的,因为语言可以通过直觉来完成,还有藏着语言下的那些东西。耿翔写的是一个叫马坊的乡村,所以“马”的意象出现的特别多,可以说一直贯穿在叙述中,他让人感受到有“一种栗色的光滑”。但耿翔确确实实在写散文,不是在写诗歌,文体中没有很大的跳动和跨越,也没有诗意的抽象,一切都是具体的,是可感的。淡淡且又平静地叙述马匹,近距离地叙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