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经部 > 国学小说

《红楼梦》 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 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 的读后感

《红楼梦》 的读后感1

你知道一棵要枯死的降珠草能被救活成仙,用一生的泪来报答你吗?你知道“太虚幻境”是哪里吗?这就是《红楼梦》。

书中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很多精彩的人物。第一个主人公是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眉如墨画。虽怒时而似笑,眼瞋视而有情,真不愧是在贾府中的含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面容英俊而秀气。在“太虚幻境”里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偶然看见一棵要枯死的降珠草,心生怜悯。就每天用露水浇灌,年复一年,绛珠草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想下到凡间感受一下红尘之事,后托生于书里描述的贾府之中。降珠仙子听闻,追随神瑛侍者也下凡变成凡人,发誓要用一生的泪水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原来书中描写的“太虚幻境”是所谓神仙住的仙境,枯草可成仙,神仙也会下凡。

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降珠仙草,后幻化为降珠仙子,下凡投生为林黛玉。在凡间她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身如蒲柳又较弱有病,经常泪光点点,未语凝噎。

书中描述主要围绕着两个主人公和众多大家族中的少男少女展开,每个人物形象和特点都不同,读着文字就能在脑海里想象人物的每个动作,这也是作者文笔写作的高明之处。

而他们的性格的确奇怪,贾宝玉是又奇又俗的`人,性格特征有点叛逆。他多情又痴情,同时在文中也体现出他对周边所有女生的美和智都欣赏和疼爱。林黛玉的性格则细心、敏感、易伤感,绝顶聪慧,优雅文静。她和贾宝玉相互欣赏和依赖,每天有说有笑并日久生情,可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一起。真是惜红楼梦断啊!黛玉可以为宝玉用尽一生泪,宝玉前身神瑛侍者可以每天守护着黛玉(绛珠仙草),无论前生今世,他们都曾形影不离。尽管在书中是悲惨的生死离别的结局,但这种纯真的爱恋是不会消失的。

《红楼梦》 的读后感2

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后来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后来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后来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后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起,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己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 的读后感3

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 的读后感4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可再次看,却也还是有些不明白,但也有我自己的一番感受。

第一回并没有多少情节,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何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才补天”而被女娲丢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它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人一道携了下凡投胎做人,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二是有个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儿英莲,视为掌上明珠。甄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一块美玉去投胎,甄士隐看那宝玉上有“通灵宝玉”四个字,醒来后就忘了此梦。不久,甄士隐的女儿失踪,家里也遭了大火,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鬟娇杏爱上。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我就在想,那甄士隐家境也不错,而且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就没有吉人天相呢?最后却做了个和尚。而那贾雨村因有甄士隐帮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后因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一上任,便昧着良心,全然不顾自己曾许下“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恩师甄士隐的'女儿落入火坑。贾赦想买石呆子家的古扇,石呆子不肯,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问罪,把扇子抄了来,送给贾赦。你们看看,这样的人,枉费了甄士隐对他的期望!

这真像歌词里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 的读后感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向我们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可悲可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林黛玉了。

她是那么的有才华,能写出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引人深思的诗,也能写出像“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样优美的诗。但是,我不禁想,为什么她的诗写得都略带忧郁呢?后来,我就想明白了;我们要理解她的诗,先要理解她的人。林家虽是世代书香人家,但已没落,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加上黛玉的父母双亡,她只能寄住在贾府中。而且她还患有各种虚症,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不愁呢?

但她又是那么秀美,曹雪芹曾说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或许有些人说她小性儿,爱哭,爱闹别扭,但其实这只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其实,她是很善良,体贴的。对她的`“情敌”薛宝钗,她从刚开始的讽刺,嫉妒到后来的以诚相待,倾吐心结再到最后的“待宝钗竟比别人强十分”;再如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原来,林黛玉的细腻心思都在字里行间藏着呢!初读林黛玉,只知她爱耍小性儿,爱闹脾气;再读林黛玉,才知她温柔体贴,妩媚动人。

红楼梦虽然以悲剧结尾,但仍余意缠绵,余音袅袅。诗意贯穿着整一部小说,让这本小说变得朗朗上口,给它平添了一种诗韵的魅力。书中的道理可以用黛玉和宝钗的两句话来概括:红楼一梦,有情未必成眷属。红楼一梦,志趣不同终分离。

《红楼梦》 的读后感6

《红楼梦》的原著是文言文的,我现在还不能完全读懂,妈妈给我买了带注音的美绘本《红楼梦》。寒假期间,我细细的将《红楼梦》读完,读过之后我才知道了《红楼梦》为什么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贾家是显赫的官宦家族,却出了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但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近官场,成天与府中的小姐、丫头玩闹。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心高气傲、才情过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有情人却难成眷属,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大悟后出家。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最开始是以一个神话故事开始:传说女娲在补天时遗下了一块五色石没有用,日久天长,这块石头成了一块通灵的宝玉。贾宝玉出生时是衔着那块宝玉出生的,因此被取名为贾宝玉。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主要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体弱多病、爱哭、心眼小、有一点事情就想不开,而薛宝钗容貌美丽、举止娴雅。贾家的'人都不怎么喜欢林黛玉,就在决定宝玉的婚事的时选择了薛宝钗。而贾宝玉心里只有林黛玉,贾家人只有采用了“调包计”哄骗宝玉。林黛玉听说宝玉要和宝钗成亲后,悲痛万分,不久便病死了。当宝玉知道真相后,痛苦难耐,就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啊!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语言和心里描写细致,故事内容读后让人悲痛,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啊!

《红楼梦》 的读后感7

随着我阅读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虽然红楼里还有许多没有着重描写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但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我已经多少有些感悟了。虽然十回的作业任务完成了,但我不会放弃对红楼梦人物的探索……

《红楼梦》 的读后感8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

在前几回中,充分的为下文埋好伏笔,构思巧妙,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把贾府的状况巧妙的展现给了读者。再者,又通过贾雨村的“葫芦案”,把贾,史,王,薛的四家族引出又为本书的情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更明显的突出了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建筑群,陈设,仆人介绍的'相当细致,写出了封建社会下的森严的等级和烦琐的礼仪。黛玉年龄虽小,但为人处事是相当的灵巧,在未进贾府的路上,心里就暗自考虑到各个方面,自律不谓不严。在礼仪方面,林黛玉也是心知度明。在中国传统上,座位是非常讲究的,在王熙凤拉着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下时,黛玉十分推让,可见她的相当“知书”。

在贾宝玉看见林黛玉时,又从宝玉目中描写了黛玉,直画一美人图。

在写王熙凤出场时,也是巧妙之极,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真可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描写,也同时确立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

贾母对王熙凤的嘲弄,也是得宠的标志。王熙凤同时也是相当会求宠。再询问林时,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显出了王的急脾气,是关心也是走过场而已,在老祖宗贾母面前,可以连珠炮般的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并且通过关心别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及责任性。突出了王的玲珑,过于聪明,对下面的故事情节作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当贾宝玉问林黛玉是否有玉时的变态描写,不但注意人物的常态,又在贾母的哄骗下,宝玉的病态来得突兀,去的业便宜,也是虎头蛇脑的特征,也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回,我认为在本书中是相当的重要,也是十分精彩的一回,向人们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耐人寻味,同时也十分巧妙,得当。

《红楼梦》 的读后感9

读红楼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感慨。

这里的第二十回,在一开篇中宝玉与黛玉正说着话,宝钗来了,三人就宝玉不识“绿蜡”典故相互取笑。后又有宝玉的奶嬷嬷骂袭人,宝玉在这时护着袭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能看到贾府的弊端,李嬷嬷只是一个奴才,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仆等级分明,可是她的种种做法却有“奴大欺主”之嫌,在其他回中对贾府奴才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贾府的奴才借贾府的势在府外胡作非为,仗势欺人。贾府从主子到奴才都是毫无规矩可言,衰败是必然的。在宝玉护袭人的过程中,凤姐出现带走了李嬷嬷,虽然凤姐平时做事狠辣,但是不得不说她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后来凤姐的下场惨淡,虽然是她自作自受,但不乏贾府众人的推泼助澜。王夫人表面和善,其实我觉得她比之凤姐更狠毒,把凤姐推到台前,一应得罪人的事都是凤姐在做,她自己躲在背后,努力得到好名声。在这一回中晴雯也出现,几句话就体现出她的直爽个性,但最后的下场依旧惨淡。在这里有部分描写袭人的,乍一看觉得她是个和气人。但我觉得她也不过是伪善罢了,晴雯最终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乃至死亡,其中就有袭人的推泼助澜。她的一些言行表面看是为宝玉,其实也是在为她自己的地位做出努力,古代女子生活不如意,对她的行为我不想多做批判。在这一回中还写到贾环,嫡庶分明的古代,贾环因为王夫人的放纵,贾政的不重视,以及赵姨娘的无知,变得胆小,无知。

在最后宝黛二人的一番话,宝玉对黛玉说看重黛玉,宝钗比不上黛玉,看着好像是重黛玉,其实不过是在加速黛玉的死亡,综合下来我不喜欢宝玉这个人,做人毫无担当,被保护的太过了。

《红楼梦》 的读后感10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撮其紧要,原因有三:一则此回为全书谶语式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则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警宝玉痴顽。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个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自惹烦恼,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还有以可卿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戒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有的学者以同性恋称之,未必有损雪芹的精神境界,也是对自己的贬损。就像宝玉欣赏许多女子一样,他想的绝不是云雨之事,对男子的'欣赏当然更不是性爱的需求了。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庸俗之辈所不能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注定宝玉最后弃绝尘世。

《红楼梦》 的读后感11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经典之一。以荣国大厦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贾、王、石、薛四家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表明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最终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邃的情感风格,深厚崇高的思想底蕴,在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个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在我看来,《红楼梦》中最值得学习的是这首诗。第37轮“秋双斋偶有秋海棠结,夜如秋海棠社五环园菊”,人们用白海棠写诗。他们的诗一首接一首地好起来,尤其是林黛玉的一句话“偷梨花蕊白,借梅花魂”我觉得这种“偷”和“借”都很好。还有薛宝钗写的一句话:“珍惜你的美丽,白天把门关上,手拉手把青苔盆装满。”“珍爱你的美丽,白天把门遮住”让人觉得白海棠是贤惠端庄的。还有第38轮“林小香魁夺菊,薛福武讽刺螃蟹吟”中人们唱的菊花诗,包括潇湘妃在《咏菊》中的一句“郝端云秀迎着霜写,口中带香,对月唱”特别漂亮。作者可以写好诗歌,他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写诗。它甚至更强大。这首诗仍然很美,而且有意义。太棒了!值得学习。

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虽然她有点多愁善感、谨慎和多疑,但她坦率、天真、聪明,充满才华和学识。她的诗特别优美,发人深省。她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欣赏和佩服她的才华和坦率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好的字句,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 的读后感12

翻阅四大名著,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其中,只有《红楼梦》令我情有独钟。

可能是《红楼梦》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野性,充满着刀光剑影;不像《水浒传》里那样尔虞我诈;不像《西游记》里那样充满童话色彩的情节。而《红楼梦》所上演的是一出唯美的人间悲剧。

书中所塑造的林黛玉这一形象,让人不禁产生赞叹其才情,哀怜其悲情的态度。林黛玉自觉凄凉,寄人篱下,于是自幼便养成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性格。然而这时因为她不肯轻易信任于他人,她将自己所有的内心感受都寄托于诗词之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中属于自己的安宁境界。就这样,出现了黛玉的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有了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心中无限怅惘。

但这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凄美最终还是难逃香魂离天的结局,难以被当时社会的世俗之风所接纳。在书中所建立的女儿国之中产生了许多这样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生悲剧。

再看看作者曹雪芹吧,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他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六十年,成了烜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来却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万分贫困。《红楼梦》一书就写与他凄凉困苦的晚年。当他写这本书是,已是贫困到了极点,妻子孩儿也得跟着他苦捱。

曹氏家族由兴转衰,更是一出悲剧。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也着实令人心酸,走进曹雪芹,走进他的凄美世界。读《红楼梦》,让我们仔细品味这部空前悲剧。

《红楼梦》 的读后感13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 的读后感14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 的读后感15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标签:读后感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