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语文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

语文1.56W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景清借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景清借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①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 ②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清求而不与( ) ②亦未假书于汝( )

③生忿,讼于祭酒( ) ④特以此相熙耳( )

⑵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即以书还生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 D.不以疾也 (《三峡》)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固请,约明日还书。

译文: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11.从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8.(1)①给予 ②借③恼怒、愤怒④同嬉,开玩笑(4分)

(2)B (2分)

9.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2分)

10 (1)(景清) 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第二天就还书。(2分)

(2)略

11.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小题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祭酒叱生退( ) (2)清即持所假书( )

【小题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小题3】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何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2分)

【小题4】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1)大声斥责 (2)借

【小题2】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小题3】虽然那书生十分爱惜书,但是书生并没有好好的钻研书,利用书,反而是将书当成了摆饰,所以景清以特别的方式“教诲”了一下书生。

【小题4】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 “假”的通假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言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可以得出其“言外之意”。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明白其包含的意思,然后再写出对自己的启示或道理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 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从你那里借书。

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地方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作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

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 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3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祭酒叱生退( ) (2)清即持所假书(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3.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何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2分)

4.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 2分 (1)大声斥责 (2)借

2 3分 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3 2分 虽然那书生十分爱惜书,但是书生并没有好好的钻研书,利用书,反而是将书当成了摆饰,所以景清以特别的方式“教诲”了一下书生。

4 3分 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参考译文:

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从你那里借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地方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作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景清借书》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景清借书》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①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 ②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约明日还书( ) ②亦未假书于汝( )

③益习其声( ) ④家人发箧视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即以书还生 A.跪而拾之以归B.以幽阴深邃奇C.以为且噬己也D.普又以其人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清灯窗所业书。

(2)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小题4:从景清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读出了景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解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第二天 ②借 ③渐渐、逐渐 ④打开

小题2:D(3分)

小题3:(6分)(1)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

(2)于园中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叠的假山。

(3)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补主语)

小题4:(3分)景清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1分)。虽然那书生十分爱惜书,但是书生并没有好好的钻研书,利用书,反而是将书当成了摆饰,而景清在借到书后能苦心钻研,并且还以特别的方式教诲了一下书生,更是体现了景清的洒脱不羁。(2分)

或:景清是一个勤学强记的人(1分)。景清能够在一夜之中记下书中所有的内容,可见他读书的认真。(2分)(答出任一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假古今异义,这里是借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选项与例句都是把;A是连词;B是动词认为;C是认为。

小题3: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此处注意关键词业异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