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合集六篇

演讲稿2.71W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合集六篇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1

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我的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我的新闻在路上。我们是一群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

我的一位男同事负责政务新闻采访,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他经常是头天晚上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八点又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经常外出采访、熬夜加班写稿子,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多年来,他都负责市领导春节期间的活动采访,这意味着他不能和家人一起过春节。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有一年春节,他去外地采访,大年初一他照例给父母打电话,这已经是第六个年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父亲在电话里问他:“孩子,今年过年能回来几天吗?你娘这几天老念叨你,天天到村口等啊、盼啊,我就说她,孩子工作那么忙,哪能说回来就回来。你要是有采访任务,就安心工作,俺们都好,千万别惦记家里。”放下电话,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他就是我们记者部主任刘华山。我还有这样一位女同事,她是一名摄影记者,有一次,她的皮肤出现季节性过敏,脸上起了大片大片的红斑。医生告诉她,这种过敏非常严重,要注意防晒,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否则过敏加重会很难治疗。而正在这个时候,她接到项目集中观摩的摄影报道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她二话不说拿起相机就走。第二天,当一张张拍摄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时,很多人却不知道,她因为严重过敏引发高烧已经住进了医院。她就是我们美影部副主任弓华静。我的一位男同事从大学毕业至今值夜班已经有15个年头了。前不久,他的心脏出现了一点问题。于是,就有了他和医生之间这样一段对话。“抽烟吗?”“不抽”,“喝酒吗?”“很少”“干什么工作?”“报社夜班编辑”“一般值夜班到几点呀?”“凌晨一两点吧。”“值夜班多长时间了?”“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吧。”于是,医生开玩笑地说:“哦,你说的这种情况,能像现在这样坐在我面前很不容易了。”他就是我们要闻编辑部主任XXX。在我的身边,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2

接到这次“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想:今天这个场合我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好记者”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但“好故事”应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首先它能感动自己,其次这些故事能够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正能量、一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从业15年,一直工作在新闻一线,接触了很多人,也看到了许多事,但是真正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采访是2010年甘肃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为期10多天的采访让我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力量和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10年8月8号凌晨,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作为甘肃广电总台广播应急报道组成员,我于当天凌晨5点从兰州出发。到达舟曲后,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个县城被几百米宽的泥石流给“豁”开了个大口子,临河建筑的二楼以下全部被水浸泡,县城很多街道塞满了淤泥……

当天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现场,我采访到了武警舟曲中队副中队长王伟。这位后来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武警军官全家5口人遇难,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和腹中还未出生的孩子。当晚那场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袭来时,王伟带领战友舍生忘死,第一时间奋力抢救出23名遇险群众,但是他却没能回去看看离他们救援地点仅有500多米的家。我采访他时,这位七尺男儿几度哽咽,采访过程中他接到了陕西老家姐姐的.电话。电话中,王伟一直叮嘱姐姐,千万不要让妈妈知道,能瞒一天是一天。王伟告诉我,父母一直盼着能抱上孙子,妻子怀孕的时候就给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头鞋。母亲心脏不好,他生怕老人知道后会受不了。王伟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当晚泥石流发生前我媳妇打给我的那个电话我没有接到,这是我终身的遗憾,现在我手机24小时开机,真希望有一天手机会响起来,而电话那头是我的家人。”说完他擦去眼泪,转身又钻进了身后的废墟。

事后,我不止一次在想,从人性的角度、从感情的角度出发,如果他撇下正在呼救的乡亲,直接奔回家里救援,毕竟只有500多米,那么被他一趟趟背出来的可能就是他怀孕的妻子、他的岳父岳母。但是短短的500多米,王伟没有迈出脚步。军人的职责,让他义无反顾地先抢救身边的遇险群众。当时在现场指挥的甘南支队的支队长让王伟下去休息,王伟说:“队长,你就让我在现场参与救援吧,能多救一个老百姓我心里就好受一些……”

之后两年我又先后3次采访了王伟,其中有一次我和王伟一起去舟曲的追思园,1000多名遇难者的名字都刻在一面墙上,王伟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是字体颜色和别的名字都有些不一样了。后来我才知道,王伟一有空就来到这里跟妻子说话,不停抚摸妻子的名字。铁骨铮铮的背后是一份深深的男儿情怀……

舟曲县月圆村,这是一个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村落,整个村庄被泥石流夷为一片平地。全村700多人,算上在外地打工和求学的,总共幸存59人。老党员何建舟的妻子、两个孩子以及哥嫂全家共8位亲人遇难。他强忍悲痛带领全村幸存群众冲上救灾第一线。每天老何都玩命地干,把自己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来为止。他说这样才能暂时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一周后,在村委会的废墟上,何建舟带领入党积极分子火线入党,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时,在场的11名党员全都泪流满面,因为他们家家都有亲人遇难。在现场我采访了入党积极分子李彦平,我问他为什么要入党?李彦平说:“没别的,这些老党员每天干的事我都看在眼里,我想跟着他们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却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党员永远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在舟曲,我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辉所感动,也被各种场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2万人的救援场面让我震撼;在白龙江,爆破堰塞湖升起的巨大水墙让我震撼;在县城外,各种救援车辆排了十几公里的场景让我震撼。子弟兵的绿色、消防战士的橙色、防疫人员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通警察的蓝色,还有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党员的袖章、志愿者的丝带这些在灾区随处可见的红色,在这个时候显得那么鲜艳。在救灾现场我看到了从兰州赶来的回族群众,也见到了从甘南周边县区寺庙里前来救灾的藏族僧侣,还有那些每天来回奔波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说到志愿者,我给大家讲述一个来自重庆的22岁志愿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已经凌晨1点多了,我写完稿件去上卫生间,在走廊过道的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瘦弱的小伙子,地上铺着两张报纸,他卷着裤管、光着脚在那坐着。直觉告诉我他应该是个志愿者,当我想采访他时,小伙子很抵触:“我刚到,什么都没干,你别采访我。”我说那你讲讲你是怎么到舟曲的吧。小伙子告诉我,他来自重庆,是一个汽车厂的装配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要去灾区当志愿者,家人极力反对没有去成。2010年4月玉树地震,他们的车到西宁又被劝返。小伙子说这次舟曲我一定要去志愿者!他从网上约了7名同伴一同前往舟曲,当车行至四川北部时突遇暴雨,许多道路被冲毁,同行的7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小伙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翻山!他走进大山一天一夜,绕过那段被冲毁的道路,然后又搭了6趟顺车来到舟曲两河口镇。当时因为交通管制,非救援车辆不让进城,小伙子就硬生生走了17公里走进了舟曲县城。当晚我见到他时,他因为脚疼得睡不着,所以才坐在那里。听完他的叙述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们常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没有长大的一代,可我想说的是,80后、90后一样能挺起中国的脊梁!

当记者十几年,地震、滑坡、泥石流、矿难、火灾、毒气泄露、暗访……这些采访我都是冲在第一线,常有朋友问我:你哪来那么多的热情?我觉得,首先我非常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平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都在滋养着我,让我永远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也庆幸我从事了一个我非常挚爱的职业,今后再有任何急难险重的事情发生,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冲上第一线,因为我是一名记者!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3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孙铁翔说道,汶川地震、钓X岛巡航、南海巡航,危难面前他冲在一线、从容应对、记录真实;“黄金稻米”事件调查、湄公河复航,新闻现场他感受责任、坚韧和担当,用平凡人的故事彰显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爬进了北川,采访时,北川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谈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间,军人问他:“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孙铁翔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

2012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X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出后,中国海监编队在钓X岛海域高速巡航,并第一次在钓X岛海域度过中秋。孙铁翔问船长,“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长说:“200多天吧。”孙铁翔心里嘀咕:“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共和国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坚守阵地的船长船员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孙铁翔评价道:“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其实,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份职业呢?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位平凡的记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终在坚持的.状态。

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孙铁翔说,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认为平凡的人,却时时迸发着不平凡的劲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身上那种责任、坚韧、担当,不仅成为支撑个性的基石,更为国家积累着蓬勃兴旺的力量。

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记录平凡人的记者,致敬!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4

我于1998年12月,从浙江温州入伍,来到驻哈尔滨某部“老虎团”当兵,2000年入党。在部队期间,任政治处宣传股报道员,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3次荣立三等功。

2003年,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给我了这名退伍战士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在每天的奔跑中实践人生的价值。脱去戎装,端起相机,干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倍感神圣和自豪。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寒风暴雪还是骄阳烈日,只要有新闻,我都会勇往直前。在任何现场,我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士。

去年4月的一天,松北区一炼油厂发生爆炸,我急忙驱车赶往事故现场。当车开到距离爆炸现场一、二公里附近时,道路已经封锁,任何车辆和行人不能通过,我把车停好后,背上相机绕开警戒线,从旁边往现场跑,跑着跑着,听到有人在喊我。我一回头,看到一个警察在喊,我当作没有听到,继续往现场跑。但是很不幸,我背的设备太重了,不占优势啊!我被警察一把抓住,问我:“你干啥的?”我说:“哈报的记者着急采访。”“不行,你不要命啦。”接着,他连拖带拽把我拉到警戒线外。这时,我眼前就是多个油管爆炸后产生的数百米浓烟,而我进不去。真是生不如死啊!我回到车里,穿上消防服,和增援的消防官兵混在一起冲进火场。

消防官兵在距离熊熊燃烧的油罐不足5米的地方奋力扑救,毫无退缩,他们在用生命捍卫自己职业的尊严和责任。作为摄影记者的我,一个现场的记录者,我的职责就是用最清晰的画面,最近的距离去纪录他们。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也在战斗。

在哈尔滨的新闻圈子里,有人给我起个外号——猴子。不是因为我长得像猴子,而是因为在拍摄大场面时,在没有高点的情况下,我爬过斜拉桥、信号塔、塔吊、烟囱等比较高的建筑物。2008年7月,黑龙江省铁力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我第一时间驱车赶到现场。在现场拍完所有的镜头后,我总感觉有缺憾,没有一个从高点俯拍的救援现场的大场景画面。这时我又找到距离事故现场300米左右的一个铁塔。当我跑到铁搭下面时,我犹豫了,塔下面有个红色的警示标志:“有电!请勿攀爬”。我当时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爬还是不爬呢? 10多分钟后,我还是爬上去了。约一个小时后,我爬到了顶端,这时天空开始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我拍完满意的`照片后从塔顶爬下来,当距离地面还有10米左右时,附近的一个农夫跟我说:“孩子你爬这么高多危险啊,打雷容易劈着。”我说:“谢谢,我拍个照片。”

在救援现场,作为一个记者,你会选择采访拍照片还是去救人?我会选择去救人!

2002年冬天,我接到新闻线索,哈尔滨松花江冰面上有人涉险过江被困江面,当我赶到现场,看到江面已经围了上百人,在江北位置有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就是被困的老人。我拍完照片后,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救援太慢了。当时我想,被困老人是从冰面上从江北往江南方向行走被困江面的,我如果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去救援他是否更快呢!我立刻叫上一名同伴从滨州铁路桥跑到江北,因为我不会游泳,我还带上从渔民家借的两个游泳圈和一条绳子。出发前,我把一支钢笔交给我的同伴,这支钢笔是我去当兵时,父亲在温州火车站送给我的,我每天都会把它带在身边。我跟同伴说:“我要是没有回来,请把这支笔交给我的父亲。”接着我走上冰面,匍匐前进了4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距离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此时,我身体下面的冰面非常薄,不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我身上已经湿透了,感觉特别冷。我非常害怕,需要一种力量支撑我前行。我想到了在部队常唱的一首军歌——《过硬的连队、过硬的兵》:“过硬的连队,过硬的兵......”我一边唱着这首歌给自己加油打气,一边将冰面踹碎后游向被困老人。我把绳子系到老人身体上,我陪他在冰水里坚持20多分钟后,对面的救援警察也赶到了,我们一起将老人救上岸。

在这个现场,我没有拍摄到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这将是永远的遗憾。但我不后悔,因为在那个瞬间,我选择了尊重生命,生命是无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我的梦想是从进入“哈报集团”从事记者职业开始的。我第一年获得“敬业奖”、第二年获得“敬业奖”、第三年获得“敬业奖”,当我连续第四次获得“敬业奖”时,我的“梦想”开始了。我希望能拿到10个“敬业奖”,这些年,我一直为这个“梦想”奔跑着。

一直以来我把家里最好、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我的梦想,我会每年往家里添置一个“奖杯”。每多一个奖杯,距离我的梦想就更近一步。去年年底,哈报集团将第10个“敬业奖”颁给我,同时我还获得“中国杰出摄影记者奖”,我终于实现了自己10多年的一个梦想。

请相信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才刚刚开始,艰辛求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会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当个新闻战线的好兵。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5

今天我想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XX,驻马店西平县人,2004年从部队退伍后到深圳打工当小区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要求马上赶往深圳,当我见到李到信时,我惊呆了,他浑身高度烧伤,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做着顽强的搏斗。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区一栋高层住宅突发火灾。警报响起,正在轮休的.李到信听到后,找到一个灭火器迅速赶到火场,在他撞开房门的一瞬间,巨大的气浪和凶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来,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来再次冲进烟火弥漫的房间,救出了两名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业主,并把自己的呼吸器让给了他们。紧接着,他再次冲进屋内救人,就在这个时候,煤气罐发生爆炸,他瞬间被淹没在火海中。

消息传到驻马店,家乡人民非常关心这位见义勇为的好小伙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深圳协助救治和慰问。在医院里,主治医生杨维琦告诉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烧伤面积超过了50%!抢救和治疗期间,李到信先后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复手术,头肿得像气球,甚至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时,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仅31岁的李到信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与死神搏斗的60天里,我们采访组数次前去探望他。我亲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门关”前痛苦地挣扎,也看到了他对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小儿子才1岁,结婚8年,因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离多。出事后,妻子于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床前,希望他醒来时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时候,我们问他伤这么重,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去救人吗?他说:“还救。”

4月29日,英雄魂归故里。因为我们的报道,整个河南、整个中国都在传颂他的故事。当载着他骨灰的灵车缓缓驶近家乡时,数万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横幅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回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篇6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桃子的故事。

xxxx年6月,xx区和新镇永兴村2组的周义芝迎来了家里桃园的.第一次大丰收,但她犯了愁,“怎样才能卖完这几千斤桃子?”走进周大姐家中采访,才发现她的不一般:照顾着3年前意外摔倒瘫痪在床的丈夫和长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亲,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力。随后,晚报团队发起号召:全城义卖爱心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时间,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卖出。

xxxx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发生了一场火灾。通过晚报搭建的平台,普通市民、学校师生、公益组织……各个渠道的爱心汇集,再次成功地让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颗颗小小的爱心桃,见证了xx这座城市的善意和爱心,也告诉全社会:xx这座城市,不只有经济的繁荣,还有精神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