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说课稿5.21K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两次混乱描写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在课后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和电子商务类各专业职业素质必修课,旨在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课程主要针对培养这类人才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课程。

(二)课程地位

1、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员、单片机应用设计员、网络应用等,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使用C语言作为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

2、C语言也是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也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图1 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数组和函数的运用; ③掌握指针和位运算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掌握初步编程思想,熟悉基本算法,能根据问题正确选择、组合算法并绘制程序流程图;

②能独立编写代码,编写测试数据,并能独立调试程序,获得正确结果; ③良好的编程思路和风格。 3、素质目标

①具备基本的阅读程序和程序的编写的素质; ②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 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总体规划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总学时为80学时,以“理论够用、注重实操”为原则,按照程序设计的能力模块,系统的讲解C语言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数组和函数,并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相应实训,最终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建立程序设计概念、确立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初步积累编程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能初步用C语言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应用问题,并为学习其它的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学的课时安排

(六)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设计思想。

(六)课程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资源

(一)教材的选用

遵循“面向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浅显易懂,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材选用原则,本课程选用我院教师自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任务驱动教程》作为教材。

此教材的特点是: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示例程序,而示例程序尽量将主要的知识点演示出来,使读者对解决同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满足初学者以及对程序要求不是很高的读者的需求,正好适合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1. 案例导入

以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结合现场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子项目)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项目目标,然后通过知识讲解、方法演示、实践演

练、复习归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软件开发。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应用案例有竞赛平分、红绿灯控制、学生成绩管理等项目。

2. 任务驱动

每次课都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一个任务掌握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学目的明确。如讲授选择结构时模拟银行ATM机的菜单选择;讲授顺序程序设计“模拟交通信号灯”中红绿灯显示过程设计程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无关的问题,方便实现“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

3. 讲练结合

授课地点为以多媒体教室及机房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导入贴近实际的程序设计实例。在内容上,将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引进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程序设计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程序设计,通过运行调试自己设计的程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程序设计的成功感受,加深知识的理解。

4. 分组讨论教学

学生以组为单位(2~3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经典案例,先提出问题,探讨各种解法,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讨论和解决与经典案例相关的新任务;最后检查总结新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加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情与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院招生对象锁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需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5大专业类学生,并且由于招生大环境的影响,以上专业均文、理兼招。学生入学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较少,而程序设计能力几乎是零。

(二)学法指导

高职学生智力不差,但自控能力相比较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要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我将从课标要求、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 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及其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学生:①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的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第二方面: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

所以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方面:编排体例

本单元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应用和拓展

下面我以本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为例说说本单元的编排体例: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紧接着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第四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横向的整合:

本单元教材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材料充满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加法结合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对于简便计算部分,怎样计算更简便不能一概而论,是要求学生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整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在1——3年级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对以后的小数、分数以及百分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

第五方面:教学建议

关于运算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一、两节课就可以掌握,但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材却在练习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提前估计好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预设,及时的处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幻灯片16)如(40+20)×25 和47×23+23×53两种直接应用运算定律的, 102×45和38×99+38是两种变形应用的例子, 18×45-8×45和99×23是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减法中的变形,还有加减混合,和三个数的和或差的扩展,这么多种类,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我们将它们分为几个梯度,规定每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

第六方面: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教师都应适当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我班高猛同学平时上课一言不发,但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表现积极,这样就把发言的机会多次给了他,无形中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计算时,是否拥有准确运用公式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我班李响同学在向同学们讲解他所做的题时能够说出做题的依据,这时在趁机提醒大家要向李响同学一样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表扬了这位同学。

2、情感评价:亲其师,信其道,播散爱的种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对学生评价,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的评价。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二、说目标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很有必要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众多材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因此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组织上的作用是在教学中解决“长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三、说重难点: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四、说教学准备:

本课的学习需要一些图片并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制作小报。

五、说策略

处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因此,本课的学习要通过诵读、品读、体悟、讨论来完成。

六、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这几天,我们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请大家结合你课前制作的有关新疆风俗的手抄报,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小节;4小节;5—6小节的内容。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5、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① 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② 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③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⑵ 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①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② 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

③ 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⑶ 爱美的维吾尔族:《和田的维吾尔》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⑷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板书设计:

热爱土地

爱花爱美 豁达乐观

能歌善舞。

苦 → 甜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孩子们也爱读。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教学这一部分时,着重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引导他们读,在读中感悟,再说说令自己印象深的场景,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的体会,来感受植树造林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调换了次序来理解的,主要是想通过3-7小节的学习,感受到了自然的变化,从而顺利引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深的感受植树造林的好处。教学时,还让学生再次补充植树造林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共同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在学生学完了整首诗歌后,让他们再次看开头结尾,从而更好地来理解学生在一开始便提出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含义。

(五)朗读背诵全诗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让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说课稿 篇6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说课稿 篇7

说课内容: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87—89页)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圆,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全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过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但对极限思想缺乏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估算、小组合作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2、数学思考: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3、问题解决: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体验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均分成16等份的圆形纸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 ,探索公式。

三、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

四、回馈总结 ,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出示飞标板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飞标板被平均分成了20份,每份都像一个小三角形。)

2、“如果r=10cm,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估算飞标板的面积吗?”让学生讨论。

3、交流、汇报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把飞标板看作由20个小三角形组成的,每个小三角形的底约是圆周长的1/20,高近似看作圆的半径。先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求出20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4、飞标板是圆形的,刚才我们估算了它的面积,既麻烦也不一定准确。我们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呢?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 ,探索公式。

(一)猜想。

1、回忆以前学过图形面积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的?

(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应用旧知类比迁移。这样既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猜想:圆能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二)验证。

1、小组合作:把圆形纸片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剪拼的时空,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组操作,更能有效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干劲,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展示学生作品。

3、寻求联系:同学们把圆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不管转化成哪种图形,什么是始终不变的?(面积)

4、今天我们就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为例,来探讨圆的面积公式。

“如果我们把这个圆继续分下去,32等份、80等份、400等份……拼成的图形又会怎么样?”

(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当平均分的份数无限多时,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渗透极限思想)

(三)总结。

1、小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有什么联系?

2、交流汇报,总结概括圆的面积公式。

3、同学们通过猜想、验证、自己发现了面积公式,真了不起!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研究把圆转化成梯形、三角形的情况,看看谁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转化思想还认识了极限思想,拓展延伸给学生思维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四)应用。

上课伊始我们估算了飞标板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面积公式,计算飞标板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计算,体会用公式计算的准确与便捷。)

三、 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

1、数学诊所: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X2=2X*( )

(3)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原来的3倍。( )

2、“练一练”第1题,计算下列圆的面积。

3、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

一个圆形旋转展台,台面半径为3米,台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回馈总结,形成体系。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的面积,成功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并学会了应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的地运用转化、极限的思想方法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小结体现学法指导,使学生有“学会”转化为“会学”,促使学生实现认知上得飞跃。)

说课稿 篇8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 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 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 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 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情趣使生活更美说》,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几环节谈谈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情趣使生活更美说》这节课人教版思品课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前接情绪一课,后接高雅情趣一节,既是培养情趣的开篇之论,又对下一节有铺路奠基石之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明辩高雅与庸俗情趣,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追求高雅情趣,鄙视庸俗趣味,形成积极乐观向上、乐观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能力目标: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文化生活;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品格修养。

知识目标:知道情趣使生活更美说的关系,情趣有雅俗之别。

(3)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认识情趣使生活更美说的关系。只有学生懂得情趣源于兴趣,才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培养兴趣发展情趣。

难点:学会辨别和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因为面临新的生活阶段,新的生活情趣层出不穷,特别需要提高对情趣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区分高雅与庸俗情趣的认识水平。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新课程、新知识增多,信息量也明显加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新的生活情趣,其中有健康的、高雅的,也有不健康、庸俗的。但这些对于十二三年龄的少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常常不能正确区分生活情趣的高雅与庸俗,有的学生还会误把庸俗、低级的情趣当成健康的、高雅的情趣,所以,学生特别需要关于情趣分析的知识。

三、教法设计

1、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2、教学手段:为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体验法、活动参与法、观察归纳方法等进行教学。

3、理论依据:在“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领悟。根据活动情景,运用适当教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使教学过程充满理智,充满情趣,充满生机。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激发学生对本课要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让其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之愿学、会学、乐学,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导入中,我利用刘谦变魔术的视频,由他的事例导入。

第二板块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参与是新课程的本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各自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对“情趣来源于兴趣”这一重点内容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亮一亮——风采展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适当进行表演,引出情趣。此环节的设计既围绕学情,又为下面引出情趣和分辨情趣两个教学环节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埋下伏笔。

活动二:谈一谈——情趣源于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重点得出兴趣与情趣是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的。为了达成本课的能力目标,解决学生能够区分高雅与庸俗情趣这一难点,我运用了这样的活动 。

活动三:议一议——兴趣与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指出情趣对学习的关系这一普遍关心的问题。

活动四:辨一辨——慧眼识雅俗

(1) 课件出示:晶晶和黎黎两个人的不同情趣生活

(2) 列举身边同学的情趣生活

(3) 小组讨论:哪些是高雅情趣,哪些是庸俗情趣?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各有什么影响?

(4) 课件推荐高雅情趣生活

通过这个活动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情趣都有积极作用,情趣有雅与俗之分,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情趣。

第三板块:梳理提炼 情感升华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思品课教学的特点,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采取了课前布置作业,当堂展示,这既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所需也是新课标将课堂学习外延和深化的体现,这样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教师寄语,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本课的尾声,从而达到升华主题!

总之,本节课以情感教学为主线,思路清晰,突出学生,整个过程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使“追求高雅的情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信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丰厚的育人功能。

六 板书设计

情趣使生活更美说

(1) 情趣源于兴趣

(2) 情趣有雅有俗

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在突出本文的重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语言富有感染力,幽默有趣,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一条主线,清晰明了,逻辑分明,让学生明确了情趣、兴趣的关系。明辩了高雅与庸俗情趣的作用和危害,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把课堂知识融入优美的情境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感觉生活的美好,学习的快乐,很好的实现本课所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本节课由于课前准备时间较为仓促,时间把握能力有所欠缺,导致有的活动环节时间运用太过,而有的环节时间不够充裕。

以上就是我说课设计的全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若干问题,真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今后更好的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