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精华】说课稿集锦八篇

说课稿1.82W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了解“思想录”这种形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创造性思维和随想录的特点,尝试初步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了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学生对于此类文章的阅读不会有多大有障碍,关键是怎样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创造思想,所以应以多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创造思想为主。

教学时数:1教时

一、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鲁班创造发明锯齿的故事。学生聆听,并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创造发明的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江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创造学思想录》,你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启示。

二、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点拨:创造不仅包括较为知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人的高层次的发明创造,而且也包括普通人,包括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如新的构思或新的学生思想,技术上的一个新方案,经营管理上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医生的一项新疗法,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颇受欢迎的新想法、新做法等等。创造一经被采纳、经实施往往会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甚至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三、精度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文中你所感兴趣的一则故事,尝试给它换换标题,并说说它的含义。

2、组织交流。

3、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试着说说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四、讨论并归纳:

提示: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也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下面的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⑴亚历山大。

⑵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⑶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人。

⑷建筑师。

讨论并归纳:

⑴亚历山大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求异性,对常见的、惯用的做法持分析的态度。他的求异性表现在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亚历山大使人们从习惯性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的思维具有变通、独特的特性。其实这则有关亚历山大的寓言也折射出与哥伦布竖鸡蛋一样简单而浅显的道理。

⑵将无用的锯末变为有用的引火燃料,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发明者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把锯末与引燃材料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性加以比较,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现象。只有独具慧眼、观察敏锐,洞识其潜在意义,才能抓住时机,作出创造。

⑶飞机场上人来人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穿着不同服饰的人,汇集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万国时装展。做为时装设计师在这里他才会有活跃的灵感,这时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骤然活跃,思维特别敏锐,情绪异常激昂。

⑷在绿地间铺设人行道的做法是逆向思维,它突破了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常是先铺道再走人,现在是先走人,根据人常走的轨迹及路的宽窄来铺设人行道,既优雅自然,又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设计者在思维过程中把注意力转到外部因素,从而找到问题限定条件下的常规方法之外的新思路,也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思维流向从侧面去扩展和推广或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如下的特点: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

5、“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箱子”指的是难以突破的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它使人们难以突破常规性思维的束缚,寻找到新的领域、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办法。

6、“看到画面之外”的“画面”在广泛意义上指什么?

“画面”指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可触可感的现象。“画面之外”指的是现象所反映的一些本质属性。铁轨火车是眼前所见之物,而“市场”、“竞争”、“分享”、“相聚”、“交流”是这个“画面”之外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创造性故事,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故事的主题。

2、模仿文章,整理自己的故事。

3、组织交流展示,同学互评。

4、老师小结。

从课文八个片断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希望大家在生活学习中能融会贯通,逐渐把握其基本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纸。

2、预习《学问和智慧》。

板书设计 :

放松——(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多问几个假若——(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第一个锯末—燃料;牡蛎-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道路自然形成)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面对船舱没有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在乘客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人都获救,唯有他自己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急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抓词抓句来完成,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果断、机智、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体会混乱的场面,突出船长的品质,抓词抓句,理解内容,通过具体词句理解船长的品质。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对船长的敬佩之情,学习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通过朗读语句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难点:

概括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方法

一、主题简明,冗繁削尽留清爽。

课的'开始,直接切入课文的主题,“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从“英雄”这一词入手学习全文,让“英雄”这一词引领全文,英雄要具备几个要素才能成为英雄,从而进行分析,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争取做到“冗繁削尽留清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英雄的理解从笼统到形象的、生动地、注重教学过程。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用文本的“点”使课堂的主题突出。

二、注重细节,滴水原本可藏海。

1、在理解哈尔威船长威严的语言时,通过创设情境及朗读来完成。学生对“那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我就打死他。”这句话能说明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较难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先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船长说出了这样的话?”并相应播放影片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进而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果断机智。

2、通篇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读课文,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并结合词语谈一谈,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即结合词语谈谈人物的形象,使学生的感受有依据,不是空中楼阁,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点滴感悟,凸现了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

3、加强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利用换位思考唤起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与怀念。小结: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当时诺曼底号上有61人,60个幸存,只有船长牺牲了,人们都深深的怀念着这位英雄,让我们再一次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10秒)是他给了60人生存的机会,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被救的船员,你想对你的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的乘客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乘客的家属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在学生的换位思考中,再次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面说课稿》是人教版-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物风采”为主题展开。《一面说课稿》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并适当运用目标导学法、情境激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勾画圈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 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环节3研读赏析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环节4拓展延伸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说课稿 篇6

一、说课

《会说话的小手》是《身体的秘密》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内容。我们在区角活动内也投入了"印小手"、"小手能做的事情"、"手指印添画"等一些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孩子们积累自己对小手认识的经验。从观察中发现孩子们都知道自己有一双手,有十个手指头,但对于小手有些什么本领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个,通常会将手的功能局限于干活、吃饭这类具有典型意义的作用上。思维不够活跃,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预想通过活动能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不仅能从多角度了解自己手的作用,而且开拓思路将"会说话的手"呈现与幼儿面前,引导幼儿去发现手的特殊本领,更能激发幼儿对"身体"的探索兴趣。本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对周围人的各种手势语言的关注,感知手势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的第一环节听音乐律动进活动室,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况下进入活动。又通过配伴老师的拍拍手,伸出大拇指,表扬小朋友的表现来引出今天的主题,原来不光我们的嘴巴会说话,小手也能说话。

第二环节先由老师做手势,让幼儿猜猜老师的小手在说什么,再让幼儿来做手势,老师猜,幼儿结伴猜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了解不同的手势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三环节是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更深一层地了解手的作用。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他的.手势语形式,感知手势在不同环境中的重要性。视频中提供了交通警察指挥交通、聋哑人的对话,说说为什么要用手势语,孩子们也可以一起模仿,一起玩。从中感知手势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一环节通过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结束整个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然、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手势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感知手势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乐意在同伴老师面前大胆的表达表现。

活动准备:

1、小手拍拍音乐。

2、相关内容的视频录像(一段交通手势信号视频,一段指挥家演奏的视频、一段裁判手势、一段哑语对话)。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引出主题)

师:你们觉得表演的怎样?我们来问问蔡老师怎么说。(蔡老师拍拍手,伸出大拇指)

问:蔡老师说怎么样啊?(真棒)她没说话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不光我们的嘴巴会説话,小手也会说话。用小手做动作也能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小手的本领真大!

二、猜一猜,学一学

1、教师做手势,请幼儿来猜。

2、幼儿做,老师猜。

3、幼儿结伴猜。(找个好朋友互相做一做、猜一猜)

4、猜一猜、学一学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手势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小朋友们你们的小手也会说话了,真棒!

三、看一看、学一学

师:我们的小朋友和老师会用小手说话,那你们还看见过哪些人会用手说话吗?

1、播放交通警视频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是谁?

师:他用手在干什么?

师:警察叔叔的嘴巴能说话,为什么他们又要用手来说话呢?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师生共同学习一些简单的交通手势语。

小结:以后我们过马路时要看好警察叔叔的指挥,这样就能安全过马路了。

2、观看聋哑人对话视频

师: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聋哑人)他们靠什么来说话?(手)

师:聋哑人就靠手来和别人交流,他们做的手势有一个名字,叫手语。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些简单的手语呢?

老师做简单的手势,幼儿猜猜是什么意思,并一起学一学。(如: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我爱你等。)

3、除了聋哑人要用手说话,警察叔叔用手指挥交通以外,你还见过那些人会用手说话?

幼儿自由讲述,老师适当提示:运动会上的裁判要用手告诉运动员暂停、换人、换场地等,音乐指挥家会用手告诉演奏家们音乐的轻重、快慢等等。

小结:今天小朋友的收获可真大,学了各种各样的手势,知道了手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小手的本领真大。

四、游戏:过马路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有那么多人用手势来说话,你觉得谁的手势最帅?(警察叔叔)

师:噢,警察叔叔现在要和我们玩个游戏,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咯,看看谁能看他的手势来过马路。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大量识字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让同学们更好的识记生字呢?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由句到段,层层推进,不断复现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读准字音。并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根据记忆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本课的.生字。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40分钟应该集中高效的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手段理解重点词语,高高兴兴可口光秃秃一棵棵挺拔茂密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教学如何能做到扎实有效呢?而且课文较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如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吗?春天,几场挺拔的小松树。最后总结学习时,抓住问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把它画出来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事先画好松树,上台贴一贴,通过这样的形式、把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小松鼠的聪明。同时感受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生活在这样的森林里的幸福和快乐。从而领悟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知识教材具体体现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这一节教学内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前面所讲到的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人机关系等知识点在这节有具体的应用。并且这节知识也是后面几章知识的一个缩影,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作用是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所以,本节与后面各章的关系属于“总——分”的关系。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培养富于想象、善于判断、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及其确定

重点: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所以这两个环节,都要让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难点:如何制定设计方案,体现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多种不同的方案

确定依据: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便携式小凳的设计,作为师生间讨论的课堂主线,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讲述中。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过程作为时间线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要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知识迁移法。

2、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采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来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同学们刚买的小凳--塑胶小方凳。

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开学典礼,都购买了塑胶小方凳。你们对这凳子是否满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多功能的便携小凳子?到时候可以把凳子批量生产出来,提供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使用。”

以任务驱动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有的凳子存在的问题。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小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设计。

(二)问题生成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哪些?制定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如果是你来设计小凳,你会怎么设计呢?

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用问题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采用问题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主动探究

根据提出的以上问题,以任务驱动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每个知识点,老师要做引导,同时又对同学们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利用启发式教学,以设计便携式小凳案例为主要形式展开,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发现与明确问题

解决问题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买的小凳存在什么问题?(根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问题)

对小凳提出了哪些设计要求?(启发式)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从生活中找问题,要强调从技术的高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2、制定设计方案

要明确两点:

(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任何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不会仅有一个

(用讲述法,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步骤)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① 收集信息。收集哪方面的信息?收集途径?

(引导学生开放性参与,不束缚学生的思考)

② 设计分析。挖掘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之间的相互矛盾,如何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通过对设计要求的解析,让学生归纳出材料、结构和便于携带等主要问题)

③ 方案构思。(难点)

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提出多个设想力求做到:

与众不同——创新

百花齐放——多样

(鼓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挖掘创造潜力)

给出一些关于小凳设计的相关资料。

④ 方案呈现。

⑤ 方案筛选。

对于④⑤两个步骤由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完成,一堂课的时间也有限。对于这两个步骤来说让学生知道,下一课时再进行详细讲解。

(四)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描述出他们所了解的整个设计过程,解说一下他们目前所针对小凳设计构思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就其描述和讲解过程提出不同的见解。

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按科学的顺序进行,它保证了设计的方向性和设计的质量。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的几个环节不完全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有时是不断循环和反复的过程。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学习了该节课后应该有什么收获。

(六)知识迁移

布置课外作业:每个小组去发现身边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设计要求,构思设计方案。用知识迁移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从小凳迁移到别的问题然后制作设计方案来解决。

1、对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说,内容稍多。后面还要对这节知识不断的复习,让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来体会“设计的一般过程”。

2、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不积极的参与的同学。在后面的环节可以对不积极的同学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

设计的一般过程

⒈发现与明确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明确-设计项目-设计要求

⒉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分析、归纳信息-提出设想-制定方案-筛选方案

⒊制作模型与原型

绘制图样-制作模型(原型)

⒋测试、评估与优化

测试:结构性能、技术性能

评估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