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说课稿1.78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习,养成习惯。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聊斋志异》导入新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习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投影,让学生由情入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本文地位、作用

《夸父逐日》是《山海经》里的经典神话故事,编者放在人教版以“探险求索”为话题的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中英雄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令人折服,这些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勇于探索精神。

(二)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预设

本文是文言文,言简意赅。因此我把“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并能当堂成诵”预设为知识目标;此文以叙事写人为主,结合新课标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与文本和人物对话”的理念要求,我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预设为能力目标;把“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预设为情感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位于“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但探究能力不强。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学习的方向也大致明确。但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上掌握不够,翻译能力不是很强。总体上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较好,但在语文能力上也参差不齐,出现知识能力上的“贫富悬殊”现象。

三、说教学思想

“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

四、说教法

1.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讨论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优秀的学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实际,本课特拟用如下学法:

1. 诵读法。

2. 圈点法。

3. 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设疑激趣(4’)俗话说:“情由景生,疑由心生,趣由疑生。”因此。导入环节中,我精心设计如下:

1、先让学生欣赏“夸父逐日”的视频短片,设疑:“夸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由此引出课题,简介《山海经》。

2、再设置“神话知多少”环节,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3’)

主要灵活采用“四读一译一诵”三个环节完成。

1.四读是:① 录音范读,读准音节。②学生齐读,检查纠正。③小组比读,读出氛围。④个人试读,读出情味。 2、轻声自由默读,圈点出有疑问的字词,并与同桌合作解决,并试着翻译出全文。请一生翻译全文,其他人点评。

3.设“背书王”环节,先用齐背进行自检,再个人试背,探讨出背诵记忆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题(13’)

1、合作探讨,品人物:①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你能看出 夸父怎样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体验反思,悟情理:①从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②今天,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四)、比较积累,拓展延伸(7)。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掌握神话主题,引入了课外的材料《精卫填海》。因为神话产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后对自然产生的好奇而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较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内容、主题上有何共同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内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理想境界,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在朗读中品味,感受诗歌的内涵。

2.注重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结合自身实际了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我们登鸡冠山的情形提问:当我们站在山顶,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那时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教学生学会预习,掌握常用字的书写。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与小组合作朗读,探究。

学生朗读感悟,老师指导朗读。

五、研读赏析: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品味揣摩语言,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

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习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平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习,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习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本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习文章语言;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习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习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习(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习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习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习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一、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习。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

单元目标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用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揣摩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主要内容是 “父爱”、“成长”;表达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旧事》;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意义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学习文章的拟题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对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

(2)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了不少学生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边活动,边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论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易接受。

四、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贯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尾插曲《送别》,学生欣赏,老师归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寻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吧!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片段。简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学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

3、用心听读,感受文本。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4、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活动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文本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

(2)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为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写的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二:研读赏析

围绕“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1) 文本中是怎样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2)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3)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活动三: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讨论一下问题: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活动四:品味赏析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初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细节的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感情和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

(2)在记叙中恰当的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本文朴实中蕴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风格。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当你独自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镇定,应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

(2)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六、说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胆小 勇敢

被动 主动

懒惰 勤奋

依赖 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