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学计划

【精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三、四班数学教学工作。该两班共有学生117人。首先,以“自强成才”为初一新生的教育指导思想,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目标,使新学期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略。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因此选择跳过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先讲第二章《有理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

2.数轴;

3.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

5.有理数的减法;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有理数的乘法

8.有理数的除法;

9.有理数的乘方

10.科学记数法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2.近似数

13.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整式

4.合并同类项;

5.去括号;

6.整式的加减

7.探索与表达规律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几何体。

2、通过不同的.途径认识常见的几何体。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 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形成用符号表示数或数量关系并获得、解释一般性结论的意识。

4、充分感受抽象、归纳等思想方法。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1、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3、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教材分析和重点难点

本学期七年数学教学工作共分为6章,这六章分别是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代数式,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这几章都比较重要,而且知识点也比较的多,学习的重点是把它们一步一步的来掌握住,而在这几章中也有很多的难点问题,1、利用图形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认识并能字母表示算式,初步认识角并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消元”思想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总之在每一章中都要与学生一起认真的来研究学习。

二、教学进度

九月份 21——53页

十月份 54——86页

十一月份 1——20页 86——103页

十二月份 104——133页

一月份 复习考试

三、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基本情况是,从学生原先的成绩来看,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比较一般,没有突出的学生,在近日的学习中,后面的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基本上对新学的知识不能接受,也可能是刚开学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以及初中知识比小学有一定的难度,总之从现在而言不是很理想,我会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四、教学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策略

1、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全面发展3、在教学中注意既要使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策略

1、师生平等相处,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

2、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关注学生会不会提问题,会不会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方法中获得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做太多的限制。

4、用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2、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3、督促和鼓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评价策略

1、转变过去只看学生测试成绩的评价制度,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2、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3、注重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极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

4、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涵的潜能,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一点小进步。

5、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合作学习,根据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问题1:

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 时间 王家庄 10:00 青山 13:00 秀水 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x吨,则124=25x—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

(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

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x千米,则: 路程 时间 速度 王家庄—青山 王家庄—秀水 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

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

1、王家庄—青山(X—50)千米,王家庄—秀水(X+70)千米。

2、汽车以每小时(X—50)÷3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青山;以每小时(X+70)÷5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秀水。 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三、定义方程,建立模型。

1、定义:(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练习一: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

(1)1+2=3 ( ) (2) 1+2x=4 ( ) (3) x+y=2 ( ) (1) x+1—3 ( ) (2) x2—1=0 ( )

练习二: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解: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为x,那么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由此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上面的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2、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再看刚才列出的方程:4x=24,你能观察出当x=?时,4x的值正好等于24吗。学生回答后总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4、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 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学生举例并完成练习一) 师生合作,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结合练习给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分析过程进行思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举出方程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先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判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单独计算,并填表。 学生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四、训练巩固,课堂小结。

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数列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2)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是40㎝2,求上底。

2、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

五、布置作业。

A、必做 82页,第1、2、3、题;

B、 拓展阿凡提经过了三个城市,第一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所有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第二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到第三个城市里,又向他征收他经过两次交税后所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剩下了11个金币,问阿凡提原来有多少个金币?

C、课堂评价。

1、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

2、你对列方程这节课的感受是:

3、这节课我的困惑是:

(1) 设跑x周。 列方程400x=3000

(2)设甲种铅笔买了x枝,乙种铅笔买了(20—x)枝。列方程 0。3x+0。6(20—x)=9 (3)设上底为x cm,下底为(x+2)cm。列方程 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课后完成,并写学习心得。